
胸腰骶长节段室管膜瘤1例
丁圣豪,梁玉敏,包映辉,潘耀华,高国一,江基尧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9岁。因双下肢乏力10个月,行走不便伴大小便失禁1个月于2008年6月20日入院。入院体检:双下肢痛觉、温度觉、位置觉及震动觉减退。双下肢肌力3级,双侧膝反射(+),腱反射(-),布鲁金斯基征(+),余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提示双下肢深感觉通路受损。胸腰椎MRI检查见T9-S1占位性病灶,病灶在T1加权为等信号,T2加权为不均一高信号,增强后肿瘤不均匀强化。诊断为T9-S1室管膜瘤。于6月24日在全麻下手术,患者俯卧位,背正中切口入路。术中见肿瘤位于髓内,质软、色淡红、血供丰富。在显微镜下分段、分块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缝合蛛网膜后,再间断缝合硬脊膜并分层缝合切口。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未见神经功能恶化表现。术后患者病情稳定,两周后,大小便功能恢复,可自行扶栏杆行走,出院康复治疗。术后病理:室管膜瘤Ⅱ级。半年后门诊随访,患者已能独立行走,仅有双下肢轻微麻木感。复查MRI显示:术区脊髓无受压,无残余肿瘤组织。术后1年,患者行走已恢复正常。
2 讨 论
脊髓室管膜瘤起自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在中央管内向上、下膨胀性生长,是成人髓内常见的肿瘤之一[1],病变多累积多个脊髓节段,单象本例累及10节段者少见。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节段内,以胸、颈段多见,可占75%[2]。脊髓受压初期为缓慢进展表现,多数有肢体麻木无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括约肌受累症状;脊髓长久受压后,一旦出现缺血性损害,导致病情迅速恶化。本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胸、腰、骶段。以双下肢乏力起病,当时未予重视,10月后不能行走伴大小便失禁才求诊而明确诊断。
MRI是术前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典型者为髓内病灶T1加权为等信号、T2加权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均匀强化。本例病灶占据大部分椎管腔,部分位于腰骶段仅有马尾神经节段,因此术前的MRI检查上并非典型表现,增强扫描上病灶为不均一强化,且无明显边界可见,因此最初外院曾拟诊为血管性病变。
室管膜瘤虽然没有完整的包膜,但其侵袭性不强,和脊髓组织间有可分离的界面,因此显微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本例术中沿背正中线切开脊髓后,采用显微技术分块全切除肿瘤。术中尽可能减少对脊髓和神经根的过度牵拉,切除肿瘤后间断缝合蛛网膜以恢复脊髓形态,保证了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本例术中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的监测,对减少分离和切除肿瘤时造成脊髓功能损害,起到了辅助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椎管内肿瘤手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问题,该名患者因为经济因素未行一期内固定术,多节段的椎板减压是否会对其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需要长期随访。
本例显微手术全切除了肿瘤,术后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损害的表现逐步消失,术后1年下肢的功能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肿瘤复发。
本文发表在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1):103
参考文献:
[1]. John W, Henson et al. Spinal cord gliomas. [J] Neurology,2001,14:679-682
[2]. 梁玉敏,高国一,包映晖等.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489-490
[3]. Ung Kyu Chang, Woo Jin Choe, Sang Kee Chung, et al. Surgical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pinal intramedullary ependymamas in adults. [J]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2002,57:133
[4]. 王贵怀,杨俊,刘藏,等.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73例临床总结. [J]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7,59(1):9-12
本文是梁玉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