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属于疱疹病毒科,分布广泛,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肝脏疾患等的各系统感染,从轻微无症状感染直到严重缺陷或死亡。
巨细胞病毒为细胞内感染,虽血中有抗体。也不能避免细胞内此病毒的持续存在,故初次感染后,巨细胞病毒很难被宿主完全清除。
临床表现
大多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不显性的。感染后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症状者可分为两个类型:
一、先天性感染:孕妇体内的CMV通过胎盘使胎儿在宫内受染,是人巨细胞病毒病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受染胎儿 90%为隐性感染,仅10%表现为临床感染,但有时后果较为严重,尤其当感染发生在妊娠头4个月内时,更易造成胎儿损害。母亲在感染后可产生抗体,以后再次生育胎儿受感染的机会较少或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但不能完全阻止垂直传播的发生。
部分患儿在出生后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肝脾肿大、持续性黄疸、皮肤瘀点、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和运动障碍等。上述任何项表现都可单独存在,并可伴有生长缓慢、烦躁。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患儿,可出现各种先天畸形,可有痉挛状态、两侧瘫痪、癫痫样抽搐、视神经萎缩、耳聋(少数患儿发生耳聋),并可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有的无症状先天性巨细胞毒病感染的患儿,虽体格发育正常,仍可有先天畸形及听力损害,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有症状的患儿。
二、后天获得性感染:包括围产期新生儿经产道或母乳感染。密切接触感染,主要通过飞沫或经口感染以及经输血、器官移植感染。
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虽然多数婴儿为亚临床感染,但其症状的发生率仍较成人为高,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疹支、气管炎或肺炎等,也可出现肝炎。与先天性感染患儿不同者为神经系统极少被侵犯。儿童期感染常通过呼吸道获得,常为不显性,但成为长期带毒者,偶可出现迁延性肝炎或间质性肺炎。多次接受新鲜血液输血的患儿,也可发生此病,其表现可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EB病毒衣壳抗原的嗜异凝集反应和IgM抗体始终阴性,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或感染性末梢神经炎。
关于治疗
对于免疫力正常的无症状感染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是首选用药。注意:监测肝肾功、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小于25x109/L 、粒细胞小于0.5 x109/L 或至用药前的一半需要暂停药。
需要特别向各位准妈妈说明的是,孕妇若感染巨细胞病毒早期会影响胚胎的发育,导致流产,中期时会导致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引起胎儿畸形、死亡等。而幸存的新生儿绝大多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有约10%可出现低体重、黄疸、紫癜、肝脾肿大、智力障碍、视网膜脉络膜炎、脑内钙化、小头症等。多数患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周内死亡,死亡率高达50-80%,幸存者常有智力障碍、听力低下或迟发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所以对于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女性来说,应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及怀孕指导。
本文是郝建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