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息肉的病理分类、预后、治疗策略

从病理学的角度,息肉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息肉之一,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病理上可以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样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结肠腺瘤并不表现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长。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息肉的预后: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一般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腺瘤性息肉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个过程一般可能需要5-10年(但个体有差异)。
腺瘤性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有关,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癌变风险高,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肠息肉如何确诊治疗?
电子肠镜是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式,不同息肉的治疗:
1、一般小的息肉可在结肠镜检查时摘除并送去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本文是曲宏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