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癌症,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即使是胶质瘤也不要放弃希望
放弃治疗,心有不甘、于心不忍;
坚持治疗,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到底怎么办?!
门诊的时候常有人咨询,医生这都是恶性肿瘤了,你觉得还需要治疗吗?是不是就这样算了?想吃点啥就让他吃点啥,反正没有多少日子了。
其实,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哪怕是非本专业的医务人员,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癌症都肯定不可能治愈,只能等死。
事实上,有些癌症,即便是晚期,也仍有治愈的可能。
那么,哪些癌症有可能治好?在了解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治愈癌症”?
什么是“治愈癌症”?
治愈是一个医学概念,我们一般所说的治愈,是指临床治愈。对于癌症来说,就是患者得了某种癌症,经过治疗之后体内检测不到癌细胞,之后癌症也没有复发,他没有因为这种癌症而死去。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治疗之后检测不到癌细胞,用医学术语来说,叫做“完全缓解”;第二,完全缓解之后没有再复发。因为癌细胞非常狡猾,治疗后一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有一些癌细胞潜伏下来躲过检测,在治疗停止之后卷土重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细胞卷土重来的时间都在5年以内,所以临床上常用“5年生存率”来衡量某种癌症的治愈概率。所谓5年生存率,并不是说患者治疗之后只能活5年,而是说治疗5年之后,还有百分之多少的患者活着。5年生存率越高,治愈这种癌症的概率就越大。治疗5年之后,如果依然没有复发,那么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就可以认为达到了临床治愈。
哪些癌症可能治愈呢?
1.早期癌症:大部分都可以治愈
首先,大部分早期癌症可能通过手术+术前术后治疗治愈。癌症之所以致命,是因为癌细胞不像正常细胞一样会衰老会自己死亡,相反地,癌细胞会不断增殖,而且转移到其他器官,不但跟重要器官抢夺养分,还破坏这些器官的功能,后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使身体死亡。
所以要治愈癌症,就要尽可能铲除体内的癌细胞。而早期癌症,就是没有检测到转移的癌症。对于适合手术的肿瘤,此时只要能手术切除原发灶(就是初长出癌细胞的地方),就有可能将癌细胞全部铲除。但某些情况下这样还不够。常需要在手术之前或之后,配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等,以进一步消灭癌细胞。
很多早期癌症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治愈,比如早期的乳腺癌、甲状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而且发现越早,发生转移的概率就越小,治疗效果就越好。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香港明星汪明荃,1985年发现甲状腺癌,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手术前后她的事业甚至没有因此而停顿;2002年,她又发现早期乳腺癌,同样,手术之后,乳腺癌也并没有对汪明荃的生活产生过多的影响。
2.有些肿瘤可通过放化疗治愈
其次,部分肿瘤可能通过放化疗治愈。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对放化疗非常敏感,因此不论处于早期还是晚期,这些癌症一般都不采用手术,而是直接放化疗,也会根据病情配合靶向治疗。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比如绒癌,睾丸癌等)、很多儿童恶性肿瘤等,部分晚期结直肠癌晚期(仅限少数有切除可能的肝肺转移),也有临床治愈或长期生存的机会。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晚期癌症就治不好了。
3.有些晚期癌症也能长期生存
当然确实有些癌症晚期不能治愈,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类患者也能长期生存。乳腺癌晚期,通过综合治疗,可能实现带瘤较长期生存,有的可以生存七八年甚至更长。即便是肺癌晚期,这在以前看来,一旦是晚期,基本上较难超过一年,但现在有了很多的新药,有的肺腺癌甚至可以生存七八年或更长都有可能。这种时候,你当然不要轻易说放弃。当然,你还得考虑经济情况,这同样是另一回事,不要混在一起说。
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肿瘤胶质瘤又是怎么样的呢?
1.既然胶质母细胞瘤这么难治,生存期也就1年左右,还有治疗价值吗?
一种病到底有没有治疗价值,首先你先得确诊他是什么病,再谈价值对不对,即使在的影像诊断非常先进的今天,胶质瘤的影像诊断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因为颅内疾病的影像表现极其的丰富多彩,似是而非的病例也不在少数。由此可见,疾病的治疗从诊断开始,诊断明确是第一要务。
2.得了胶质瘤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不要被胶质瘤这个名字吓到,因为肿瘤是有分级的,1-2级胶质瘤预后较好,有些类型的胶质瘤通过手术切除是可以终身治愈,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哪怕是2级的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数十年的生存完全可以实现,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是4级胶质母细胞瘤,随着标准治疗方案及个性化的精准医学的推广,显微手术的进步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也有了明显的延长。
3.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案是什么?
目前胶质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主张保留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下安全、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手术还为后来的放化疗和分子生物学治疗提供依据和支持,所以手术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放疗和化疗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本文是胡新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