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董献成 三甲
董献成 副主任医师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8866人已读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将骨组织或骨水泥注入椎体,从力学上增强其结构强度。1994年PVP被弗吉尼亚大学率先介绍到美国。从那时开始,PVP成为一种治疗疼痛性椎体疾病的常用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逐渐推广,除了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外,更多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患者。随着肿瘤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他们在生活质量和疾病的最后阶段能够活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据报道PVP能够缓解疼痛并且在结构上加强被溶骨破坏的椎体,使得患者的痛苦减轻而且能够继续日常的负重活动。欧洲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治疗与肿瘤有关的疼痛(包括良性和恶性),而美国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治疗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关的疼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与发展,1999年美国Berkeley骨科医生Mark Reiley研制出一种可膨胀性扩骨球囊(KyphXTM,Inflatable Bone Tamp),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这样可减小注入骨水泥时所需的推力,而且骨水泥置于其内不易流动。这种方式和常规方式相比,两者生物力学性质无区别,临床应用显示其不仅可解除或缓解疼痛症状,还可以明显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增加椎体的刚度和强度,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到恢复,并可增加胸腹腔的容积与改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002年,美国开展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就有38000台,经皮后凸成形术有16000台,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报道的疼痛缓解率均超过90%,出现严重并发症少,它们良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作用机理

1.增强椎体强度

Bo等对40例新鲜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椎体压缩骨折后其轴向压缩强度和刚度分别为527.43N、84.11N/mm;而椎体内注入磷酸钙或PMMA后的测试结果显示:磷酸钙组分别为1063.127N、157.21N/mm,PMMA组分别为1036.100N、156.8N/mm,CT检查显示椎体内骨水泥充盈良好,除椎体后部外,磷酸钙组85~95%充盈,PMMA组79~90%充盈。有研究表明,椎体内注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能显著恢复骨折椎体的力学性质,其恢复的程度与注入骨水泥的量有关,其强度最高可达到来正常情况下的2倍,而刚度可超过原来的15%左右;椎体骨折后经椎弓根CPC填塞骨折间隙及椎体内空隙同样也可恢复椎体的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16.67%(P<0.05)和11.05%(P<0.05)。

2.改变椎体稳定性

Mermelstein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其所在椎体运动节段的顺应性较术前显著降低,其屈伸和侧弯顺应性分别降低23%和26%,但Kifune的研究则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其屈伸、侧弯顺应性较骨折前均增加了34%。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经椎弓根向病椎内注入自固化人工骨水泥后可以立即降低椎弓根螺钉的应力。Mermelstein发现爆裂性骨折椎弓根内固定、磷酸钙椎体成形术后,屈伸刚度增加40%,磷酸钙能显著增加前柱的稳定性,降低作用在椎弓根上的应力,最终使骨质疏松、爆裂性骨折及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尽管各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但均表明椎体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所在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3.缓解脊柱疼痛

椎体微小的骨折骨折线微动对椎体内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疼痛,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这种情况下的疼痛可以产生很好的止痛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骨折修复技术,而不仅仅是对椎体的单纯填塞。几乎所有的临床结果都显示,不论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还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均高达90%以上,其原因尚无肯定的解释,可能在于:⑴椎体内的微骨折在椎体成形术后得以稳定;⑵骨水泥承担了相当部分轴向应力,从而减少了骨折线的微动对椎体内神经的刺激;⑶椎体内感觉神经末梢被破坏。

适应症:

骨质疏松骨折引起的疼痛

不稳定的压缩性骨折

疼痛性椎体骨折伴骨坏死(Kummell病)

椎体血管瘤

骨髓瘤

椎体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

部分椎体良性肿瘤

董献成
董献成 副主任医师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