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必看—关于髋关节翻修手术那些事儿
1.为什么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翻修?(关键词:选择合适材料,预防意外发生)
顾名思义,所谓髋关节翻修手术是指之前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出现了问题从而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翻修手术往往比初次手术复杂。那么,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而需要翻修手术呢?大致总结如下:
(1) 无菌性松动。通俗的说,就是假体发生了移位松动;学术一些讲,是指假体与宿主骨之间失去了良好的固定。无菌性松动是导致髋关节假体翻修的第一位原因,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初次手术时即存在假体固定不良,选择了历史记录不良的假体等;另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大夫或患者所忽视但危害更大的因素,比如患者在初次手术后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假体部件之间出现磨损或磨蚀而产生磨屑,从而在髋关节局部引发了一系列的微观层面的机体反应,这种反应除了会导致骨溶解的发生从而可能造成假体松动以外,亦可能会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如假瘤生成、金属离子的毒性反应等,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属于假体选择不良的范畴。所以再三强调选择合适假体的重要性。
(2) 假体周围骨折。多数跟外伤有关。其实正常人受外伤后也有发生骨折的可能性,但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受外伤后可能会累及到关节假体,所以才着重提出来嘱咐患者加以重视。根据骨折的不同情况,有些骨折可能不需要手术,有些骨折只需内固定即可,但有些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假体翻修手术。无论如何,治疗有两个目的:一是骨折愈合,二是最大程度的恢复关节功能。对于处理假体周围骨折,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尤为重要。
(3) 假体周围感染。但凡外科手术就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就好比开车上路有发生剐蹭的风险一样,总有一定的发生几率,但感染发生的几率因不同的医疗单位、医生以及患者而异,所以需要手术的患者除了要选择合适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之外,还应该积极调整机体状态,比如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控制体重,戒烟等,上述都是可能导致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感染,不仅治疗起来比较棘手,还要面临花费多、疗程长、感染复发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医患双方应共同努力,尽可能降低感染发生几率,预防远胜于治疗。
上述是排名前三位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失效的原因,另有一些原因比较少见,比如髋关节置换术后不稳定、肢体不等长等,这可能与手术或患者本身的因素有关,而这些情况在有经验的医生手里发生率极低。
2. 如何才能发现髋关节人工假体出现了问题?(关键词:早发现,早处理)
目前的髋关节材料单纯从耐磨损的角度来讲,如果选择正确,可以终生使用。但从上述第一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风险如假体周围骨折、感染等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此外,如果初次手术选择的材料不足够耐磨,也可能会出现上面提到的骨溶解等问题。在此提醒此类患者,出现问题不必过于紧张,有些问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简单处理就能解决,最不适宜的做法是“不当回事儿”将简单问题拖到难以处理的地步,处理起来相当复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当然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也需要有足够经验的医生做出判断。
怎么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呢?实际上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如果能够做到定期复查,有什么问题是可以及时发现的,但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身体情况、事务繁忙或“感觉术后一直挺好没必要复查”等各种原因,做不到定期复查,甚至手术后一直就没复查过,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建议在如下情况下最好及时复查:(1)如果手术关节局部近期出现皮肤红肿、皮温高、静息痛(是指关节不活动的时候仍然疼痛)或伤口渗液、窦道等,部分患者会伴有体温高,要警惕感染的发生,需要及时就诊;(2)如果不小心受到外伤,患肢出现疼痛,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无法行走甚至不能站立,要警惕脱位或骨折的发生,需要及时就诊;(3)如果患者在做完手术后的较长时间内(通常以年计)都自我感觉良好,近期无明显诱因出现关节部位的不舒服或“感觉异常”,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要警惕因为磨损而出现骨溶解、假瘤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3. 髋关节翻修术后如何康复?(关键词:稳妥)
髋关节翻修术是是一类富有挑战性的手术,术中变数多,术后并发症高,因此康复过程要以稳妥为主。原则上要遵循手术医生的医嘱,我们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制定康复方案。
4. 髋关节翻修术后能用多少年?有几次翻修的机会?(关键词:做好这次手术很重要)
上面已经提到过,针对患者的病情,就目前材料的耐磨性而言,如果选择合适的假体,无论对于初次手术还是翻修手术,都是能够做到终生使用的,翻修或再翻修的几率比较低。
但如果一旦出现问题,绝大多数仍可以进行翻修手术甚至多次翻修手术,技术层面上不再是瓶颈,我们在临床上处理过很多曾经做过数次手术的患者,无论在围手术期管理还是手术方面,都趋于流程化。尽管如此,还是要强调,第一次翻修手术和初次置换手术同样重要,因为下一次手术会比这次手术更为复杂,并发症更多,效果更不理想,这是基本规律。
本文是郭盛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