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喻京生 三甲
喻京生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如何配眼镜?

4825人已读

晶状体的作用近似于照相机的镜头,白内障摘除后,物像就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也就不能看清周围物体,因此,术后需配戴高度的凸透镜来代替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的晶状体。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一般按如下方法配眼镜:

(1)双眼白内障手术者,可配戴高度数的凸透镜。长期以来,无晶状体眼镜(高度数的凸透镜),一直是用来代替无晶状体眼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白内障手术后病人依赖无晶状体眼镜。眼镜一般为+11~+14D。原有屈光不正的白内障患眼,术后所需矫正无晶状体眼镜的度数可按+11D加上术前原有屈光度数的半数推算。有条件者,通过验光能选配更合适的眼镜。如为了看清近处物体,如阅读写字等,应再加上1~2屈光度为宜。然而,无晶状体眼镜具有25%~30%的放大率,不能用来矫正单侧的无晶状体眼。使用它来矫正双眼无晶状体眼,也会因为像差和棱镜作用导致病人视物变形、定位失误、眩晕、放射散光和视野缩小等症状,从而失去精细活动的能力。故有人认为,无晶状体眼镜仅仅起着“光学拐杖”的作用。对视力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和未来,眼镜显然不是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最理想方法。虽然无晶状体眼镜有诸多缺陷,但可使患者迅速恢复相当好的视力,安全且价格便宜,易于更换,因此在无晶状体眼的矫正上,仍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有利于不能用接触镜和人工晶状体矫正的患者。近年来,原双凸型的眼镜改良为平凸型的眼镜,使放大率减少了40%~50%,视野增加了20度,克服了部分无晶状体眼镜的光学缺陷,同时塑料镜片的应用减轻了眼镜的重量。

(2)单眼行白内障手术者,配戴一般眼镜后两眼物象的大小相差太大,看物体时,两眼各形成一个物象,且不能融合在一起,导致头晕、目眩,因此不能配戴普通眼镜。近30年来,接触镜的广泛应用,无疑是无晶状体眼矫正的方法上的一大进步。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是贴附在角膜表面的薄镜片。配戴接触镜后,接触镜、角膜及其间的泪液和房水构成新的屈光系统。矫正无晶状体眼的角膜接触镜一般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类。硬性多由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制成;软性多由羟乙基丙烯酸甲酯与二甲基丙烯酸乙酯或N-乙烯吡咯酮等共聚的材料制成。软性接触镜的吸水性、透氧性和柔软性均比硬性接触镜强。故戴镜时间比硬性接触镜长。近年来软性接触镜片不断发展,可较长时间配戴。近年亦已有透气的硬性接触镜问世,其质量有所提高,有利于矫正角膜散光。接触镜的放大率仅8%,故可消除球面像差、物象变形、环形暗点等。因而可用于矫正单眼无晶状体眼。配戴接触镜应首先进行常规眼部检查,然后验光。普通眼镜一般距离角膜顶点12毫米,而角膜接触镜紧贴在角膜上,故与眼镜的矫正屈光力不同。一般而言,矫正无晶状体眼需用+12~+14D眼镜者,则需用+14~+16D角膜接触镜。同时,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选择与此相适应的接触镜片。但是,无论软性或硬性接触镜,短戴或长戴型,都常引起角膜异物感;更重要的是厚的高度数镜片,不仅起着一个氧气屏障作用,而且起着一个角膜与周围环境温度绝缘体作用,使角膜温度升高,增加角膜的生化反应速度。由此可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新生血管和睑结膜乳头肥大,甚至有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报道。在泪液分泌减少、卫生条件差及有灰尘环境工作的病人禁忌配戴接触镜。双眼无晶状体眼的病人因双眼视力差,难以自戴接触镜。白内障术后数月待伤口完全愈合才能配镜,戴镜后需经常复诊。此外,接触镜易于丢失,病人的经济负担较大。

(3)配镜时间: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一般眼球的切口需4~8周才能完全愈合,瘢痕稳定则需12周左右,由缝线造成的角膜散光也不再变动,因此,白内障术后配眼镜时间选择在术后3个月为宜。但单眼白内障手术后,应尽早完成光学矫正,在术后第4天即可配戴角膜接触镜。

(4)置入人工晶状体的配镜问题;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后如放入人工晶状体,由于术前测量眼轴及角膜曲率时的误差及术后缝线导致的散光,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偏移等原因,往往造成视力矫正不理想,术后这种残余度数(矫正不足或过矫),或散光,仍需应用普通眼镜给予矫正,一般配镜时间也掌握在术后3个月左右。


喻京生
喻京生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