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 是发生在肺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类。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90%,显微镜下根据细胞特点又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其生长和扩散方式不同。
吸烟 是引起肺癌的最主要因素,80%以上的肺癌由吸烟引起。被动吸烟也增加患病的风险,吸烟者的配偶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30%。其他因素有:石棉粉尘、氡气、煤烟、肺部慢性炎症、胸部放射线照射和大气污染等。
临床表现
依肿瘤生长的部位和大小而不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侵犯,会出现长期咳嗽、胸痛、声音嘶哑、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咳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胸闷、不明原因发热、反复肺部感染、喘息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脑转移会引起头痛、视力和语言改变、癫痫等,骨转移可引起骨痛。转移的症状常可先于呼吸道症状出现。
检查方法
• 胸部和上腹部CT:CT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可发现纵隔内转移淋巴结。上腹部CT可了解肝和肾上腺有无转移。
• 核磁共振(MRI):检查大脑、脊髓、椎体有无转移有优势。
•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筛查骨转移的敏感方法,但要经CT、MRI等证实。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和PET-CT :了解肿瘤侵犯转移范围、区别肿块性质。
• 支气管镜检查:纤细柔软的气管镜,去发现肿块并可钳取少量组织,检查有无癌细胞。
- 肿块穿刺活检:在CT等引导下细针穿刺肺部肿块,吸取组织、细胞送验病理检查。
肺癌的治疗
肺癌治疗非常复杂且发展迅速,需要多学科专业医生通过良好协作,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规范化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在尽可能准确的分期基础上,拟定科学的治疗计划,合理地安排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权衡利弊,在争取治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缓解症状方面,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
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楔形切除,肺叶切除,一侧肺全切。
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经血管或口服给药后,药物进入血液系统而到达全身各部位。每21~28天化疗1次为1个周期,通常治疗4~6个周期。体弱者不适宜积极的化疗,化疗常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
辅助化疗:为了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在术后完成4个周期含顺铂的双药方案化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这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
晚期患者化疗: 顺铂或卡铂联合应用下列一种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伊立替康、依托泊甙和长春花碱。若不能耐受联合化疗者,则单药化疗。化疗可使晚期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1倍以上。
二线治疗:初始化疗失败后,可选用多西他赛、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培美曲赛。
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用于不能承受手术、或癌组织与周围组织脏器粘连而手术无法切除的肺癌,放疗也用于术后有癌残留者。姑息性放疗可缓解疼痛、出血和呼吸道阻塞,也常用于脑转移和骨转移的治疗。外照射通常每周5天,共4~7周完成治疗量。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近距离放疗,因其放疗射线剂量分布不均而导致组织损伤过重或肿瘤受量不足,所以常用作外照射后残留灶的补充加量或姑息性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展关系密切,吉非替尼(易瑞沙)和厄罗替尼(特罗凯)等药物,能通过控制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口服后能控制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目前多用于曾经化疗失败的患者。对不抽烟、腺癌、亚洲人、女性患者的有效率相对较高。贝伐单抗通过干扰肿瘤血管形成而增加化疗效果。近来的研究发现,针对EGFR的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与化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本文是周希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