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前庭康复治疗?(原创)
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是一种特殊的非药物疗法,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提高患者的前庭位觉、视觉和本体感觉对平衡的协调控制能力,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头晕、眩晕症状,防止跌倒,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训练计划应由具有前庭康复专业知识的医师制定,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康复师来完成。近几年在美国,系统的眩晕-前庭平衡功能评定和前庭康复训练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在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矫形康复科、运动医学、理疗科和老年病科等很多医学学科广泛开展,以此项技术为基础的平衡中心(Balance Center)也层出不穷。
(一)前庭康复机制
当一侧或双侧前庭器官损伤后可导致失衡感,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平衡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这种现象是由前庭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包括细胞功能恢复、中枢兴奋性冲动发放率的自发性重建、前庭代偿、前庭适应和前庭习服等。但是代偿、适应和习服形成后,如果功能重组构架比较脆弱,则眩晕会再次发作。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前庭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巩固,早期干预对于提高康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前庭康复基本原则
广义上讲前庭康复的基本原则是:将患者暴露在能引起眩晕的状态下使视觉信号在视网膜上产生滑动或使身体姿势处于非平衡状态。首先,须确定能诱发出症状的活动或环境状态。其次,考虑患者平衡和步态功能的缺陷。通过对这些刺激不断的反应,前庭症状或不良适应行为会逐渐改善。康复计划会包含常规锻炼及与年龄匹配的其他健身运动作为治疗完成后的保持方法。
(三)什么人适合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大多数眩晕和失衡症状与内耳疾病有关,一般情况下只要正常地进行日常活动就可缓解。但是如果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则大脑会对平衡和视觉输入信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引起较长期的问题,这种病人比较适于进行前庭康复训练。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前应先进行全面的平衡功能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前庭康复训练。
一般来说,患有下列疾病者可推荐其进行康复训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迷路震荡、晕动病、慢性平衡失调等。前庭康复计划一般为症状-诱发的过程,关键在于治疗方案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确定。有文献报道,在使用其他方法未见疗效的患者中,有70%经过前庭平衡康复治疗后,平衡功能有了显著提高。以下几点可作为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的参考条件:
按临床症状选择
(1)适应证
a、头部或视觉运动会诱发眩晕;
b、眩晕持续存在且活动可使症状加重;
c、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提示有平衡或步态功能失调,伴有或不伴有上面两点;
d、病史和测试结果均支持平衡失调已经处于稳定期。
(2)非适应证
a、眩晕为间断发作且间隔时间少于6-8周,每次持续时间>15分钟,如梅尼埃病、外淋巴漏引起的头晕等;
b、评估治疗期间没有出现出运动及平衡失调,无法确定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案。
按疾病种类选择
(1)适应证
a、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b、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失调,如前庭神经元炎、听神经瘤等;
c、梅尼埃病、外淋巴漏、外伤后眩晕、老年性眩晕(多因素引起的失衡)及未能确诊的眩晕等,均为波动性眩晕,在间歇期可采用前庭康复作为辅助治疗;
(2)非适应证
a、低血压性眩晕;
b、药物反应(不包括耳毒性药物);
c、偏头疼所致眩晕(少数文献报道有一定疗效);
d、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另外对于一些有眩晕症状的疾病,如Mal de debarquement综合征(Mal de debarquement Syndrome,MDDS)、小脑退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如帕金森病)、先天性运动不耐受(除外精神因素)等,目前已有报道提出前庭康复对其也有一定疗效,虽然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但前庭康复可作为辅助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本文是江远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