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石症科普(六):发现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亦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或胆囊隆起样病变,是指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统称。此概念为形态学描述性诊断。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从病理角度来看,在临床上可以把胆囊息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肿瘤性病变,另一类是肿瘤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分类
1. 非肿瘤性病变
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肿瘤性的息肉若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未见有癌变报道。
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
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腺肌瘤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3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有癌变可能。
2. 肿瘤性病变
腺瘤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乳头型和结节型为隆起性病变,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胆囊息肉体检发现率约为6%,其中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息肉,即上皮细胞基底膜内胆固醇沉积、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黏膜表面,目前认为无癌变可能。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也无癌变倾向。胆囊腺肌症,亦称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平滑肌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能否恶变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变率较低。
胆囊息肉的治疗
1.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
在排除“息肉”为胆囊胆固醇结晶,或胆囊胆固醇结晶经利胆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不论息肉具体大小,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2. 无症状的胆囊息肉
大多数息肉无需治疗,定期检查即可。因此,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应定期随访、复查。而对于具有以下情况者,则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合并胆囊结石
息肉最大直径超过10mm
息肉基底部宽大
息肉呈蒂状囊内生长,血供好,增强CT或MRI检查息肉有明显强化
胆囊颈部息肉或息肉生长部位临近于胆囊管开口
短期内迅速增大(>3 mm/6个月)
总之,无论患者还是临床医师都应重视无症状性胆囊息肉的规范化治疗,特别是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相关治疗指南,在指南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判断有无胆囊癌变的高危因素,选择胆囊切除或定期观察,避免过度治疗,保留胆囊功能,同时也避免治疗不足,争取在癌前病变阶段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赵海鹰, 刘金钢. 从过度和不足角度看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规范化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10):1053-1057.
2. 刘厚宝, 王越琦.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1):47-51.
本文是杨庭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