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周赟 人已读
寰枢椎半脱位
寰椎脱位是指寰椎与枢椎间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又称寰枢椎半脱位。
寰椎容易发生脱位,与其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寰椎无椎体,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侧块内面之结节上,防止枢椎齿状突后移以免压迫脊髓。寰、枢椎之间有4个关节,齿状突与寰椎前弓中部组成前关节,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组成后关节(即齿状突关节),寰椎外侧由两侧侧块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组成两个关节突关节。寰枢椎间无椎间盘组织,关节囊大而松弛,关节面平坦,活动范围较大,即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够坚固,稳定性较差。
当颈部遭受急性外伤后,可发生枢椎齿状突骨折与寰椎横韧带断裂,同时多伴有寰枢脱位。一般认为寰椎前后移动超过10mm时就有压迫脊髓的可能。齿状突体部骨折往往有1/3发生骨不连,可造成寰椎不稳,而发生迟发性脱位,从而引起脊髓压迫症状。
任何颈部及鼻咽喉部的感染,包括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炎症均可累及寰枢椎关节或横韧带,可引起局部骨骼、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充血肿胀,韧带松弛,颈椎在屈曲体位时,寰椎前弓容易向前移位而使关节脱位。
当有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如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缺如、齿状突齿骨化、枕寰先天性融合畸形等缺陷,或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枢椎骨种瘤、寰枢椎结核等疾病时,虽无明显外伤史,也可出现自发性寰枢脱位。
寰椎脱位都有哪些表现?
寰椎脱位在儿童中较为多见,多由于外伤或颈部感染后发生,寰椎在枢椎上方可发生向前、旋转及侧方等半脱位病变,依脱位程度及不同病情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①颈枕部疼痛及头颈部异常体位:不少病人感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多受限,尚有颈部紧张感,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运动时颈部有咿轧音、枕部疼痛麻木感及头颅向前下坠感。当寰椎前脱位伴旋转移位时,头部可斜向一侧。儿童头颈部外伤所致的寰枢椎半脱位多呈斜颈体征;
②眩晕或视力障碍:寰椎向前脱位,位于寰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牵拉而引起供血不足时,可发生眩晕或视力障碍;
③颈髓或延髓损害所引起的症状:颈脊髓压迫性病变可引起肢体麻木、四肢力弱、颈肌萎缩、手指精细动作障碍、行路不稳及踩棉花感等,而延髓部缺血性病变可表现为四肢运动麻痹、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症状。
X线检查是诊断寰椎脱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除照颈椎侧位X线片外,尚需投照寰枢椎开口位及颈椎功能位片,以观察移位情况。寰椎脱位时,颈椎开口位X线片可见齿状突与寰椎两侧侧块之间的间隙有显著差异,两侧关节突间的关节间隙不对称,患侧变窄、消失或重叠,关节突的形态和大小也不对称;颈椎侧位片可见寰齿间距增宽,或中立位时寰齿间距正常但在颈椎前屈位X线片上环齿间距增宽,则表示有寰椎横韧带的断裂或松弛。环齿间距是寰椎前弓后下缘到齿状突前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正常成人在3mm以下,儿童在4.5mm以下,当寰齿间距超过6mm时,脊髓症状的出现率增加。
寰椎脱位如何治疗?
一旦确诊为寰椎脱位,应争取时间尽快复位。突然发生的脱位,复位容易获得成功。复位分二种,一种是手法复位,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可行轻手法复位,注意复位手法不宜过猛或用力不当,否则易引起脊髓损害,复位后需用石膏围领限制颈部活动6周;另一种是颈持续牵引复位,即对手法治疗有困难或不宜行手法治疗的寰椎前脱位,儿童采取仰卧位下保持头颈过伸体位下行枕颌布带颈椎牵引,而在成人需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持续牵引复位较满意时,需继续牵引6~8周,再改用石膏围领或颈托固定10~12周,使关节囊组织及韧带达到修复要求,保持寰枢关节的相对稳定。
对炎症性,自发性寰椎脱位的患者,首先应除去炎症病因,以抗菌素抗感染治疗为主,少数病例可以获得自发复位,不能复位者可行手法复位或持续牵引复位。某些不能复位或复位不全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对已合并有脊髓损害者可切除寰椎后弓,以获得脊髓减压,并行枕颈融合术,但术后将丧失颈椎屈伸活动范围30%。
对齿状突体部骨折伴有寰椎脱位的病例,宜先行颈部牵引复位,持续牵引8~12周后,改用头—颈—胸石膏取颈部过伸位固定4~6周;若在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仍显示有寰椎脱位的病人,则可行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以防止晚发性脊髓病的发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骨不连,已发生寰椎前脱位合并脊髓损害者,宜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及枕颈融合术。
对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缺如、齿状突齿骨化引起寰椎脱位者,应采用寰枢椎钢丝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如已继发较为明显的脊髓损害时,则应切除寰椎后弓减压及枕颈融合术,术后应卧床3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