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人需要行肺癌筛查?
肺癌已经成为全球的癌症杀手之一,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大大减少肺癌死亡率,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期的关键。
在我国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使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诊断率提高约74.1%,肺癌特异性死亡率降低约20%。肺癌在我国已成为首位肿瘤死因,患者五年生存期在15%左右。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I期肺癌术后10年的生存期可达92%。因此,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和早治疗。
需要警惕的是,早期的肺癌根本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体检时,肺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可无创显示肺内病灶,是肺癌普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X线胸部拍片和CT扫描检查。但由于组织重叠、密度分辨率及组织分辨率低,X线胸部拍片对早期肺癌的漏诊率高。在以往筛查中,我们往往选择用胸片X光的方式筛查,但用这一方式筛查出阳性的多为肺癌晚期,不少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胸片作为肺癌筛查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
而常规螺旋CT检查虽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其辐射剂量大,对人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日等国相继开展低剂量螺旋CT早期肺癌筛查的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螺旋CT是检出早期肺癌较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是常规CT射线的1/6,安全系数高,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小,其中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大多为80-120Kv、20-50mAs、层厚5-10mm,螺距1-2。一旦筛查出肺部有小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患有肺癌,仍然需要进一步行常规胸部CT检查,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来诊断,有时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必要时穿刺活检来最终明确诊断(定性)。因此,为了不漏诊早期肺癌,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做薄层CT扫描检查,并多方位轴位及冠矢状位肺窗影像观察,可减少漏诊肺结节。
哪些人需要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呢?
国际肺癌筛查指南指出,低剂量螺旋CT应该运用于高危人群。2015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发布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建议中将高危人群定义为:
(1)年龄50-75岁;
(2)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
①吸烟≥20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②被动吸烟者;
③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④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总之,低剂量螺旋CT对肺部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其诊出率约为胸片的10倍,同时,大大降低了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因其较少的辐射量,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辐射引起恶性病变的风险。如今,低剂量螺旋CT虽然对肺癌筛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综合各方面因素,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早期肺癌筛查较有效的方法
本文是王小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