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金伟
刘金伟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手足外科

足底跖腱膜炎的诊断及治疗

6108人已读

足底跖腱膜炎,是由于跖腱膜后方受到重复创伤导致细微撕裂而引发疼痛,是跑步及跳跃运动常见的伤患。炎症维持越久,引起足跟骨质增生的机会便越大。

发病机制:

跖腱膜是起自跟骨结节向前称扇形分布,止于五个跖骨头及近节趾骨基底的纤维腱性组织。其作用是维持足的纵弓、缓冲震荡的作用。

跖腱膜炎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及肥胖人群,但近年伴随生活环境和职业的多元化改变,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多由职业特点,站立工作时间长,且长年累月缺乏有效休息,致使足底肌肉腱膜“疲劳”而产生劳损。

劳损的腱膜由于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致张力增高,并在腱膜起点处反复摩擦和牵拉,由此发生局部充血肿胀及无菌性炎性渗出的改变,致使组织胺类致痛因子释放,引发疼痛。

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此时骨刺”才成为致病的元凶。

此外,如果足弓结构发育异常,也可以引起足跟痛。如果有高弓足扁平足内翻足等发育异常情况,更需避免久站、长期走路和减轻体重,适宜穿平底软底鞋,女性更应尽早避免久穿高跟鞋,为足跟减负,防止足跟痛发生。

具体形成原因:

1、突然增加体育活动或改变生活方式,或跑跳造成跖腱膜损伤;

2、小腿三头肌(小腿肚)过紧,牵拉跟骨,增加了跖腱膜的张力;

3、步态、走路姿势的改变及身体的不平衡,造成跖腱膜张力增加;

4、足部肌肉力量下降,不能保持足部正常姿态,使跖腱膜异常受力;

5、足部畸形,平足或高弓足等;

6、过度的劳作而没有穿保护足弓的鞋;

7、日常穿用的鞋不符合生理要求;

8、肥胖

9、怀孕,体重增加、激素变化影响跖腱膜;

10、长期站立工作。

临床表现及诊断:

1、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尤其那些年轻时职业穿高跟鞋,突然改为穿平底鞋者。

2、临床上表现为跟下、足心部剧烈疼痛,甚至有涨裂感。清晨第一步下地最为明显,行走一段路程后疼痛缓解;当休息几分钟,再次站立行走时又出现上述症状。

3、临床检查于跟骨大结节的跖腱膜附着部有明显压痛,尤其是偏内侧压痛明显。

治疗方法:

1、穿鞋底厚、鞋垫软、并有一定高度鞋跟(2厘米最合适)的鞋子,不可穿高跟鞋。

2、休息。

3、冰敷:跖腱膜炎初始时,冰敷可以达到很好的消炎镇痛效果。

4、功能锻炼:做足的蹬踏动作,可以加强跖腱膜的张力,使其抗劳损能力加强,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类药物,如布洛芬、西乐葆等。

6、冲击波、电疗、磁疗等物理治疗。

7、矫正鞋垫:可以缓解跖腱膜的张力,避震,减轻劳损,减轻炎症、缓解疼痛。

8、必要时,可行封闭治疗或小针刀;甚至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减少跑步量。可以把跑步里数减低25%-75%,尽量减少疾跑及避免跑斜坡。如果痛楚剧烈的话,可能需要完全停止跑步,以游泳、水中跑步或踏单车代替原来的训练。

2.不要吝啬换掉旧鞋。即使品质最好的球鞋也会老化,失去避震作用,例如:当一对鞋走过250至500公里后,它的避震功能便会丧失40%,所以不要吝啬换掉旧鞋。

刘金伟
刘金伟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手足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