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耿荣 三甲
耿荣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内科

先天性耳前瘘管诊治

5440人已读

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

前几天,一位“特殊”的孩子来到医院,孩子的耳朵肿得很严重,里面的脓快要流出的样子,家长焦急地说,孩子耳朵从出生就有一个小洞,家里的长辈说孩子长的是“耳仓”,象征着吉祥兴旺。最近,孩子耳朵上的小洞突然发炎,流出的东西有一股恶心的臭味,一直挤不干净,反反复复就肿成现在的样子,这该怎么办呢?其实这种现象不算少见,有些人从一出生耳朵上就会有一个小洞,一辈子都不发炎,而有些人就会一直反复地受它折磨。或许家长都不是很清楚这种疾病,好奇孩子耳朵上的小孔到底是什么?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耳前瘘管

这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耳前瘘管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在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也有开口在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通常瘘管窄小,且深浅长短不一,分支常位于面神经和腮腺前后及侧面,几乎所有的瘘管均与耳软骨的软骨膜相连。大部分耳前瘘管单侧发病,通常无明显症状不需要治疗。但由于上皮碎片脱落或感染,瘘管会流出分泌物;因其复发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感染,需要消炎治疗,最终就需手术切除瘘管。

耳前瘘管的发病率

耳前瘘管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和人种差异,高低不等。欧洲和美国为0.1%~0.9%,非洲一些地区为5%~10%,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2%。但文献报道并不一定能够精确反映实际的发病率,可能与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只有出现感染后才就医有关。

耳前瘘管的胚胎发生及形成

人体耳前瘘管的形成与妊娠6周时耳廓的形成密切相关。胚胎6周时,异常发育的结节可能导致相应部位的大小出现异常(缺失或形成瘘管口)。耳前瘘管的瘘口多数位于耳廓脚前,另一端为盲管,表型以右侧瘘管多见,常单独发生,而无其他外耳畸形。经遗传家研究分析得出,耳前瘘管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

耳前瘘管的临床诊断

大部分耳前瘘管患者无明显症状,多数是在体检中发现。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病史,检查时可见耳轮脚前有瘘口,就是有一个小洞,其周围皮肤可有红肿、隆起、压痛,触之有波动感等,反复发作者局部有疤痕的形成

注意耳前瘘管与第一鳃沟瘘管的鉴别诊断:第一鳃沟瘘管常累及外耳道、鼓膜和下颌角,但耳前瘘管并不累及上述组织。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就会引起局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疼痛,管腔内可形成局部脓肿。

耳前瘘管的治疗

多数耳前瘘管无症状时不需要治疗,一旦出现感染则要局部清创换药至痊愈。以急性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为主: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因感染引起皮肤破溃者应先控制急性炎性反应再行手术;局部有脓肿形成者应先切开引流,待炎性反应控制后再行手术。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是防止耳前瘘管复发的唯一有效途径对于感染反复发作,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控制者,可在感染期内进行手术。已报道的手术方法有多种,手术切除瘘管应彻底以免引起耳前瘘管复发。与术前无脓肿形成者相比,术前有脓肿形成以及急性感染期手术者复发率较高。

耿荣
耿荣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