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解析——上颌窦癌
疾病概述:上颌窦癌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是指原发于上颌窦内黏膜的癌;继发性主要是指原发于上牙龈、腭部、鼻腔、筛窦的癌侵入上颌窦所致。这里讨论的是原发性上颌窦癌。上颌窦癌以鳞癌为最常见,占90%以上,偶为腺上皮癌。上颌窦癌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吸入粉尘及接触镍、铬等金属元素有关。
临床表现:上颌窦癌发病年龄多为50~6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早期癌局限于上颌窦内,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不易发觉。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者才出现明显症状。
上颌窦癌可发生于任何一处窦内黏膜,并向窦内及邻近组织浸润扩散。从内眦到下颌角作一假想连线,将上颌窦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上部包括上颌窦后壁,顶壁的后半部,其余骨壁属下部。原发于上颌窦上部结构的肿瘤可经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或经上颌窦上壁进入眼眶,或经筛窦进入颅前窝。原发于上颌窦下部结构的肿瘤可经上颌窦下壁扩散至口腔,经内壁至鼻腔,经前外侧壁进入颊部软组织、颞下窝。
上颌窦癌发生于上颌窦内壁时,患者先出现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泪管阻塞流泪现象。肿瘤发生自上颌窦上壁时,常先有眼球突出、移位,甚至引起复视。肿瘤发生自上颌窦外壁时,则表现为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破溃,眶下神经受累时眶下区麻木。肿瘤发生自上颌窦下壁时,则先引起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如误诊为牙周炎将牙齿拔除后,创口不能愈合,形成溃疡,肿瘤突出于牙槽部。
晚期上颌窦癌可能波及整个上颌窦以及筛窦、蝶窦、颧骨、翼板、颅底部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上颌窦癌可转移到同侧的下颌下及颈上部淋巴结,有时也可转移至耳前及咽后淋巴结。远处转移少见。
诊断要点:由于上颌窦包含在上颌骨内,原发于上颌窦内的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对其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当患者出现单侧鼻塞、鼻出血、阻塞性上颌窦炎、上牙牙龈肿胀、牙齿松动时,应考虑到上颌窦癌的可能性。应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牙片、曲面体层片、华氏位等排除牙周炎、根尖炎的可能。对高度怀疑为上颌窦癌者,CT检查应作为首选,其在判断有无原发肿瘤及肿瘤定位上很有价值。
上颌窦癌的确诊要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早期上颌窦癌穿刺冲洗液浓缩涂片细胞学检查,仅作为可疑病例的诊断方法之一。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鼻内镜或上颌窦开窗直接探查活检。晚期肿瘤穿破周围组织而呈现在鼻腔、口腔、眶内甚至皮下时,可直接钳取、吸取或切取活检。
鉴别诊断:上颌窦癌与上牙龈癌、腭癌的鉴别
1,上牙龈癌 先有牙痛、牙松动等牙槽部症状;晚期侵犯上颌窦。牙龈部初始就有溃疡,常波及整个肿瘤生长区,牙松动、脱落较晚。X线片显示:上颌窦无破坏或底壁破坏。抗炎治疗无效。
2,腭癌 多为外生型或溃疡型,基底不活动,质地偏硬。早期易侵犯硬腭骨质,晚期可侵及鼻腔、上颌窦、牙龈、牙槽突等。抗炎治疗无效。
治疗原则:尽量早期发现,及早确诊,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上颌窦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前后放疗或化疗等的综合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