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癌解析——舌癌
舌癌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癌,按照UICC的分类,舌前2/3(舌体)癌属于口腔癌,舌后1/3(舌根)属于口咽癌,这里讨论的舌癌是指舌体癌。舌癌多数为鳞癌,其中高分化者占60%,其发生与长期锐利的牙齿残根、残冠的局部刺激、白斑、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尤其是舌腹部白斑的存在,以及咽、酒嗜好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舌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和女性增多的趋势。舌癌好发于舌中1/3侧缘部,占70%以上;发生于舌腹部约20%,舌背部约7%;发生于舌前1/3近舌尖部者最少。
舌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舌部溃破伴疼痛,久不愈合,中央凹陷,边缘隆起,表面坏死,下方浸润硬块,边界不清。少数为外生型,可来自乳头状瘤恶变。
晚期舌癌可直接越过中线或侵犯口底,向后侵及舌根、咽侧壁,也可侵及下颌骨舌侧骨膜、骨板或骨质。常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伸舌时偏向一侧或舌体不能上抬,严重者可使全舌固定,说话、进食及吞咽均感困难。如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颞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因舌体淋巴管、血管丰富,舌机械运动频繁,舌癌易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为40%~80%。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cm,质地偏硬,转移的可能性大;如淋巴结直径超过1.5cm、质地偏硬、固定或与周围组织黏连者视为阳性,尤其对于呈持续长大、经抗感染治疗体积无明显缩小者,更应视作淋巴结转移。舌癌局部继发感染可引起下颌下淋巴结肿大,但常有触痛。
位于不同部位的舌癌,有不同的转移好发途径。舌尖部癌可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淋巴结;舌侧缘部癌可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淋巴结转移。舌背部或越过舌体中线的癌可以向对侧淋巴结转移。如果颈外静脉周围的颈浅淋巴结转移,常常预示肿瘤已属晚期。舌癌远处转移多至肺部。
诊断要点:舌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取材活检获得的病理结果。
1,影像学检查:采用X线曲面体层片和下颌骨前、后、斜位片等,主要评估肿瘤侵犯下颌骨的情况。CT上显示的舌癌多为软组织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有时增生的肿块和周围舌肌密度相等,不易区分。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肿块多有强化表现,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但肿瘤内的液化和坏死、鳞癌的分化程度等可影响肿瘤造影的均匀性。舌癌一般不做常规的CT检查,如果肿瘤范围广、累及下颌骨等,可行CT检查。MRI上,舌癌的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加权上多和周围舌肌组织信号相等,在T2加权像上多为混合信号或高信号。MRI在显示软组织的影像方面比CT更具优势,如舌癌侵犯咽旁间隙,应首选MRI检查。
2,活体组织检查:取材要取足量的、有代表性的组织,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0.5~1cm的一块斜形组织,不要在坏死部位切取;如取材量太少或太表浅,可能会漏诊侵袭性病变。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而活检不支持,应重复活检,直至组织学诊断证实。
鉴别诊断:舌癌应与创伤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相鉴别。
1,舌创伤性溃疡:有残根、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摩擦,凹陷性溃疡,边缘隆起,下方有炎性浸润块,基底部较软,有自发疼痛。去除刺激物,抗炎治疗后逐步好转。
2,舌结核性溃疡:浅表、微凹的溃疡,表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呈浅掘状,边缘有时可见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基底部可见红色桑椹样肉芽肿。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有时可见结核灶。活检可确诊。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逐渐好转。
治疗原则:尽量早期发现,及早确诊,行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等的综合疗法。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本文是魏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