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孟庆义 三甲
孟庆义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急诊科

人体生殖道微生态—《道德经》中“谷神不死”现代医学解读

8268人已读

道家经典《道德经》已流传2500多年,通行本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此六句又见《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黄帝书》与《老子》,究竟二者谁先谁后,尚未确定,但注释解读者有百余家,见解各异,众说纷纭;尤其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到底什么是“谷神”?什么是“天地根”?东方哲学和文化学者对一直无统一意见,见仁见智。

笔者受西方医学人体微生态理论的启示,认为所谓“谷神”就是女性生殖道的细菌等微生物;“天地根”是包括胃肠道、生殖道、口腔、呼吸道、和皮肤菌群构成的人体微生态,即第二基因组。该段《道德经》原文可解释为:本质为阴道微生物的“谷神”(微生物以“谷物”,即多糖类-膳食纤维为生)是永存的,它是“玄牝”母性(阴道内物质)的特征与代表,通过“玄牝之门”-阴道进行母子间和男女之间等多种情况下的传递,所以是形成“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 的根本动力,即“天地根”;以阴道微生物为代表的人体微生态,其悠扬而连绵不断,若有若无地变化着,用之无终穷,久久持续而不会断绝。

1 “谷神不死”的解析

什么是“谷神”?古今有些注释者认为,“谷神”就是“食神”或“生养之神”(见司马志著老子全书),著名国学大师高亨亦有类似看法。老子在第二十章曾有“贵食母”的提法,而“道”确有生养万物之功能,加之“谷”可作五谷之“谷”(食物),这些相近的事实,使人形成“食神”或“生养之神”的联想或印象;历史上还有一些训诂方家如陆德明、毕沅、俞樾等,通过“浴”、“谷”、“榖”、“欲”等字的考据,均不遗余力地向“生养”方向“训”去。故部分古今学者认为“谷神”和饮食相关,为“生养之神”。

实际上近来西方医学人体微生态的研究,和上述提法异曲同工,即“谷神”就是就是女性生殖道的细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同源(很多动物肠道和生殖道为同一出口-泄殖腔),可称之为生殖道菌群、或肠道菌群,广义则为人体微生态。这些细菌的底物或食粮,是源于“谷物”的多糖类化合物-膳食纤维;通常人们食物中的淀粉类多糖在上消化道,主要是空回肠吸收入血;食物中的非淀粉多糖包括膳食纤维因人体无分解其化学键的酶类,而进入大肠,这个肠道菌群最丰富的地方,成为其重要“营养成分”,即肠道菌群以“谷物”(非淀粉多糖包括膳食纤维)为生。需强调的是,“谷物”中的成分影响着肠道菌群的构成、平衡与分布。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母乳(含非淀粉多糖中的半乳糖等低聚糖)喂养的婴儿在满月之前,出现了以双歧杆菌属为主的菌群定植,而配方奶粉(含多种非淀粉多糖)喂养的婴儿出现了类杆菌属与双歧杆菌属微生物的均等定植;故“谷神”的肠道菌群靠“谷物”为生,亦随“谷物成分”变化而改变。

其次,“谷神”的“神”在何处?目前西方医学认为,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对人体无损害作用的微生物,通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其对人体是必需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适应与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和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这是一个“神”的自稳系统。如果单独考量作为人体微生态一部分的阴道微生态系统,后者也是一非常灵敏的系统,容易受到外源性、内源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改变;其中阴道菌群是阴道微生态的核心内容,可随宿主年龄而变化,月经周期、妊娠及不同身体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有益于宿主的健康;阴道菌群生态平衡的任何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影响甚大,对疾病的病程和定论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有学者进行女性阴道菌群多样性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阳性组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比阴性组复杂的多,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组阴道中加德纳菌和加氏族杆菌的检出率高于阴性组;据此认为阴道微生态可能作为HPV感染的协同因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随着研究技术和维度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和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自身免疫病、癌症、皮肤疾病、肾脏疾病等等;先后提出肠脑轴、肠肺轴、肠心血管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免疫轴等病理生理概念;故人体微生态不但是一个变化着的自稳系统,还是一个“神”的功能系统。曾有东方学者陈鼓应先生在《道德经今译》认为,“谷神不死”的“神”形容的是“不测的变化”,内涵与此相近。

“谷神”是不死的。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人体内共存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远多于人体的细胞数,这些微小生命体对于人体的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即人体是由约10万亿个细胞和40-100万亿个微生物组成的生命共生体,人体细胞和附着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体微生态还被称为,与人体细胞基因组并称的第二大基因组。“谷神”这个系统还可代代相传;美国宾州大学Bale等学者发现,乳酸杆菌是新生小鼠肠道里重要的有益菌种,焦虑的母鼠阴道菌群发生改变,所含乳酸杆菌比较少,故在在生产的时候,不能通过阴道把更多乳酸杆菌传递给后代,就会让它们的子代更容易焦虑烦躁;尤其是对雄性小鼠的影响更为明显,即焦虑的母鼠生出的后代也焦虑,可能通过阴道菌群进行传递。再者,机体死亡后,菌群回归大自然,一个轮回而已。即人体微生态系统是一自稳定系统,代代相传,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在“变化中永存”,与陈鼓应先生 “不死”为变化不停竭的观点相近。

2 “玄牝”与“玄牝之门”的解析

什么是“玄牝”,有学者认为,根据接下来的“是为玄牝”(有写成“是谓玄牝”,有争议),从字面上看是指玄奥的雌性,而第廿五章接下来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即“道”为生养万物的母亲,玄牝”即“天下母”之意。还有学者认为,“玄”为幽远微妙之意;“牝”为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指女性生殖器;“玄牝”为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所以将道比作一个女性生殖器;以一个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作为“道”的象征。“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古今学者多认为“牝”字为雌性生殖器,把“门”理解为雌性生殖器出口;还有些学者把“玄牝”理解成“黑色的女阴”,“门”为生殖的门户,“谷”之形,状似女阴,故“谷”、“牝”同理。

现代医学证明,阴道传递着菌群等微生物。目前的研究发现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胎儿存在显著不同;剖腹产婴儿患肥胖症、哮喘、过敏症、自身免疫病、白血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比顺产婴儿要高,可能归因于剖腹产和顺产婴儿皮肤、肠道及其他地方微生物菌群的差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微生物学家Knight R曾指出,“所有来到这个世界的哺乳动物,本质上都被母亲阴道微生物包裹着,这对物种进化十分重要”。与胎儿类似,婴儿在出生时胃肠道也基本处于无菌状态,但随后细菌定植迅速发生,分娩模式和饮食似乎都对该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与通过阴道分娩的婴儿相比,通过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肠道共生有益菌的定植有所延迟。还有研究发现,顺产和剖腹产婴儿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批肠道菌群的种类也有很大差别,顺产婴儿能从母亲的阴道、肛门附近得到一些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并且成为宝宝肠道内的主要菌群,而中性菌和有害菌的出现时间则会延迟;剖腹产婴儿则完全不同,他们只能从空气中和母亲皮肤表面得到出生后的第一批细菌,这一批细菌主要是中性菌,于是中性菌成为婴儿肠道内的主要菌群,而有益菌的出现时间则会延迟,这可能就是婴儿日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意思的是,2016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表明,用含有母亲阴道微生物的纱布拭擦可改变剖腹产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纽约大学微生物学家Dominguez-Bello M招募了7名顺产女性及11名剖腹产女性,其中4名剖腹女性进行了微生物移植;在手术前研究人员用无菌纱布对母亲的阴道微生物进行取样,在婴儿出生的2分钟内,用这块带有母亲阴道微生物的纱布来擦拭新生儿的身体;结果发现,与未接受纱布(含母亲阴道微生物)擦拭的剖腹产婴儿相比,接受纱布(含母亲阴道微生物)擦拭的四名剖腹产婴儿菌群与顺产婴儿更相似。这提示婴儿在产道内“吸”的那口“脏东西”对其十分重要,人类通过“玄牝之门”传递着菌群等微生物,后者承载着无数的信息(天地根);即古人所认为“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因此,婴儿出生的过程,不但是人体细胞基因组的传递,还是菌群等微生物等第二基因组的传递;后者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及诗书传家、晋人祖孙嗜醋等特质及习俗代代相传的科学解释。

另外,还有学者这样解读“玄牝”。玄即玄妙,牝即母性、雌性,意为生殖、生养。道作为生殖的母体不同于一般的母体,而是玄妙的母体。道之生殖是无中生有,谓之一玄;为天下万物皆为道所生,其超常的生殖能力谓之二玄;道一直是在“似或存”(道德经第四章)、“若存”(道德经第六章)的状态下实现生殖并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谓之三玄。有此“三玄”(抑或“多玄”),故曰“玄牝”。这些解读与人体微生态理论十分相似,只有阴道菌群才能同时具备“三玄”特征。

3 “天地根”的解析

古人认为“天地根为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实际上“天地根”可能是肠道等菌群,包括胃肠道、生殖道、口腔、呼吸道、和皮肤菌群构成的人体微生态。现代研究已证明,人体的微生态与“天地”同源;人类的起源可上溯到3000多万年古猿出没的前中新世中晚期,再远是从1.44亿年前开始,统治了地球8000万年的恐龙时代,但是目前世界上最最最古老的已知化石已经有37亿年的历史了,比刚刚提到的恐龙时代还要早上25倍;曾有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两位研究者发现所找到的这块化石已经有37.7亿-42.8亿岁,令人惊讶的是化石里面就包裹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的生命形式之一—微生物。当今世界上,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应该说是人类的顶级祖先,仍然无处不在;“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它既能邪恶地让人类迅速患上致死疾病,也能神通广大地维持人体所必需的正常生态环境。

现代医学还证明,人体的微生态与“天地”同形。实际上每个人的身体,和大自然一样,都是个巨大的微生物温床,大约常驻着500-1000种细菌;和人类有繁殖能力一样,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一个成人体内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这大约是一个人全部组织细胞的10倍;曾有文章戏称人类=10%人+90%细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Blaser M就把这种住在人体内的微生物称是“住在我们体内、不仅能与我们互动,还能彼此相互影响,并真正地把我们的身体当做‘家’的生物体……”。 “玄妙母体的根源(道),是天地产生的本根,即人体微生态。

4“绵绵若存”的解析

“绵绵若存”的“绵绵”是指连绵不绝、连续不断;“若存”指的是若有若无、若存若亡,可理解为作用时强时弱;即以阴道微生物为代表的人体微生态,其悠扬而连绵不断,若有若无地变化着;内涵有二,其一为“绵绵,连续”,其二为“若存,演变”,即传递中的演变,演变中的传递。

1)性行为中的传递与交互影响 目前的研究初步表明,阴道菌群至少可在男女两性之间进行传递,同性恋之间是否存在传递,尚未明确。已有的研究证实,来自父亲的精子是携带一群随行细菌等微生物的;精液本身是一种理想的细菌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它具有接近中性的pH值,并且富含多糖类碳水化合物,是细菌等微生物(谷神)的良好培养基,这些细菌对其孩子未来的微生物群有多大贡献仍是一个谜;但有证据表明,性活跃的夫妇的精液菌群与阴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可能是父亲将其微生物群传递给孩子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前禁止性行为-“处女情结”的现代证据之一。

2)受精过程中的传递与交互影响 当精子使卵子受精时,就会变成一个拥有全新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两者各自携带微生物的混合(谷神不死)。拥有Y染色体的父亲,对这个过程至关重要,不但供给细胞第一基因组-Y基因组,还同时提供了今后胚胎发育环境的第二基因组-人体微生态。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相遇时,精子必须挤进卵子;此时精子和卵子自身所携带的微生物都会加入这一过程,且相互影响。卵子和精子不相融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微生物不相容,这也是一些夫妻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对于这类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清除精子或卵子所携带的微生物,就可以为精子卵子受精、着床、怀孕扫清障碍,故临床上有时选用抗生素治疗不孕不育

3)交配选择与微生物演变人体微生物会影响交配选择吗?有学者用果蝇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当雌性果蝇被给予抗生素处理后,它们的性吸引力消失了,雄性果蝇对它们似乎失去了所有兴趣;但是重建健康菌群后,雄性果蝇活跃起来并认真交配;这似乎提示人类的女性吸引力可能与人体微生态有关,可能是“一见钟情”与所谓“荷尔蒙-性吸引”等恋爱行为的物质基础;也可能人体微生态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婚恋三原则中“朗才女貌”现象的形成,即才华与容貌的差别,意味着人体微生物的不同。

还有研究将果蝇分为两组,一组以麦芽糖为食,另一组以淀粉为食;当这两组果蝇混合时,以麦芽糖为食的果蝇优先与其它以麦芽糖为食的果蝇交配,以淀粉为食的果蝇也同样优先选择其它以淀粉为食的果蝇。作为该研究的延续实验,科研人员发现果蝇的交配行为偏好,取决于它们独特的微生物群;当它们给予抗生素杀灭微生物后,这种交配行为偏好消失了。这提示微生物会影响交配选择,交配选择影响了微生物的传递,即在微生态传递过程中,存在选择演变过程。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婚恋三原则中“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可能有一定道理,提示家境相近和种族相同的人们有比较相似的人体微生物群组。

总之,人体微生态通过交配选择、性行为及受精过程的传递与交互影响,代代相传,不断演变。

5“用之不勤”的解析

关于“用之不勤”的解读,有下列两种说法。其一为民国的于省吾利用青铜器的铭文,在《老子新证》中认为,“勤”应读作“觐”,觐,见也。用之不觐,言用之不见也。并根据上言“绵绵若存”,言其绵绵微妙,似存而非存,正与“用之不见”之义相因,这也与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视之不足见”相一致。其二为高亨在《重订老子正诂》提出一种既新又老的训释。勤,尽也; 此云“用之不勤”是“用之而不尽”的意思;即“用之不勤”意思是用之无终穷,久久持续而不会断绝。

无论“用之不勤”解读为“用之不见”或“用之不尽”,这均与现代人体微生态的理念相契合。早在1892年Dederlein等学者就发表了关于人类阴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发现健康女性的阴道菌群是由多种厌氧菌和需氧菌构成;阴道分泌物中已分离到29种之多的微生物,现已确定定植于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主要由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组成,栖居于阴道的侧壁黏膜皱褶和穹隆中,部分在宫颈。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近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竟能代代相传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发现定植在小鼠肠道中的细菌,主要来自它们的母鼠,而且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在多代传递中几乎保持不变。他们将在两个地方捕获的17只小鼠,各自分开饲养,并允许这些小鼠交配产生后代,这些小鼠的后代也被允许产生它们自己的后代;共持续了三年,产生了11代老鼠;发现小鼠的肠道生物群落保持非常稳定,第11代小鼠的肠道生物群落几乎与第一代小鼠是一样的。故提出这是肠道生物群落细菌进行代代相传的证据,再次完美演绎了肠道菌群“用之不尽”的现象。

总之,道生育万物的地方,即天地的根源;天地万物的根源也就是玄牝之门,在源源不断的涵养天地万物,化干枯为繁荣,永不停息;其现代西方医学解读为阴道菌群、或肠道菌群,即人体微生态。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玄牝/8471646?fr=aladdin

2.https://weibo.com/2081673287/Em6m0lgMw?type=comment

3.http://www.baike.com/wiki/玄牝

4.萧进铭:玄牝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28/22/30232863_546111642.shtml

5.虚谷子.《老子》口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文义探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bb7d600102vhgh.html

6.https://mp.weixin.qq.com/s/fMu8ZNgEWfnBMeOeockyvg

7.玄兮:道德经之论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760121534586269&wfr=spider&for=pc

孟庆义
孟庆义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