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尿路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引起的炎症,分为上、下尿路感染,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如临床难以准确定位,可统称为尿路感染。
在不同的年龄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也可以是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新生儿和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发热、纳差、腹泻等全身症状。
病因
泌尿道感染的致病原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为大肠杆菌,约占60%-80%;
其它: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亦可引起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亦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不常见。
病理生理
1、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径,致病菌从尿道口沿尿路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再经输尿管上行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 VUR)使致病菌直接沿尿路上行造成感染;
(2)血行感染: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小婴儿,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周围淋巴组织播散和直接蔓延:肠腔内、盆腔内感染可能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周组织器官感染亦可直接蔓延影响到肾脏。
2、易感因素:
致病菌的毒力、泌尿道防御功能缺陷及解剖异常、膀胱输尿管反流、小儿排便尿布污染等决定了易感性。
3、肾疤痕形成:
尿路梗阻、尿路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易造成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脏疤痕形成、萎缩、引起反流性肾病,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发展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6个月,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
(1)新生儿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全身症状为主,可有发热、吃奶差、呕吐、腹泻等,新生儿泌尿道感染常伴有败血症,部分可有神经系统症状,烦躁、嗜睡甚至惊厥。新生儿不明原因发热要考虑本病。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发热、吐泻等,尿频、尿急、尿痛随年龄增大而表现明显。排尿时哭闹可能为尿痛的表现。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上尿路感染时可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痛等,可出现血尿。
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6个月,迁延不愈,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损害。反复发作者可表现为间歇发热、乏力、腰酸,有时可有脓尿、细菌尿,可有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3、无症状性菌尿:无临床症状体征,仅化验时发现菌尿。
辅助检查
1、尿常规: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HP,即可怀疑尿路感染,常伴有镜下血尿,有时可见蛋白尿、白细胞管型等。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也要考虑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2、尿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易污染,准确率低。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有创伤性,但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B超引导下穿刺会提高成功率。尿培养菌落计数>100000/ml可确诊,10000-100000/ml可疑,<10000/ml系污染。
3、B超检查:肾输尿管膀胱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可发现解剖异常及观察肾脏大小。
4、排泄性膀胱造影检查(MCU),用于对膀胱输尿管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和反流程度判断,是确诊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VUR根据反流程度分为五级,Ⅲ级以下为轻度反流,Ⅳ级以上为重度反流。
反流程度分级标准:
(1)Ⅰ级 仅累及输尿管。
(2)Ⅱ级 累及输尿管和肾盂,肾盏无扩张,肾盏穹隆正常。
(3)Ⅲ级 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轻中度扩张,穹隆无或仅轻微变钝。
(4)Ⅳ级 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或)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隆锐角消失但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存在。
(5)Ⅴ级 输尿管、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和弯曲,大多数肾盏乳头外形消失。
5、同位素检查(99mTc-DMSA,肾皮质显像):用以定位感染灶及判断肾疤痕程度,以及检测分肾功能,是诊断儿童反流性肾病的金标准。
6、静脉肾盂造影(IVP)、CT扫描:了解尿路畸形、梗阻、肾脏疤痕等。
尿路感染伴有发热症状者,建议常规B超检查及DMSA检查,发现异常者需在感染控制后尽早进行MCU检查,使膀胱输尿管反流能早诊断、早治疗。
诊断标准
1、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0000/ml ;
2、离心尿沉渣白细胞>10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
具备1、2条即可诊断。
3、离心尿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 1个/油镜视野,伴有尿路感染症状,亦可诊断。
4、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出细菌可确诊。
鉴别诊断
1、肾小球肾炎: 有时伴有尿频尿急,但有蛋白尿及管型尿,可有眼睑浮肿、高血压。尿培养阴性。
2、肾结核:常有尿频、尿急、尿痛表现,如波及膀胱可出现血尿,但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PPD阳性,尿培养出结核杆菌等。
3、高钙尿症:可有尿频尿急,但尿Ca/Cr比值>0.2,24小时尿钙>4mg/Kg,尿培养阴性。
4、白天尿频综合症:又称神经性尿频,白天尿频尿急,夜间无症状,尿检多呈阴性,亦可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阴性,多在2-3个月内自行缓解。
尿路感染的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纠正先天畸形及后天尿道结构异常,防止肾疤痕形成,保护肾功能。
一、一般护理及支持疗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服。发热对症处理,补充足够营养、维生素等。
二、抗生素治疗
1、急性下尿路感染:首选口服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前做尿培养,待结果报告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口服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二代、三代头孢,如头孢克洛、头孢克肟等,必要时也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注意药物副作用。儿童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经合理抗生素治疗后多能迅速恢复,但半数易反复或再感染,需每月随访1次,共3次。
2、急性上尿路感染:新生儿或婴儿使用敏感抗生素静滴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或三代头孢,最好是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疗程10-14天。1岁以上小儿可先静滴敏感抗生素2-4天后,改口服抗生素治疗,总疗程7-14天。
3、尿路感染复发 :宜选用两种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7-14天,然后小剂量药物维持,防止复发。反复发作者,每3-6个月复查1次,持续2年或更长。
4、慢性尿路感染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0-14天,或先静脉用药2-4天,继而口服抗生素,总疗程10-14天,如患儿一般情况好,可口服抗生素治疗10-14天,然后用治疗剂量的1/3-1/4,每晚睡前顿服,服用3-6个月,反复发作患者服用1-2年。
5、无症状性菌尿:一般无需治疗,如果合并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尿路畸形等,须按上述药物治疗10-14天,然后小剂量药物维持,直至反流、畸形等治疗后。
三、积极矫治尿路畸形、解除尿路梗阻(外科治疗)
四、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治疗
1、内科治疗:
Ⅰ级、Ⅱ级,治疗尿路感染,且需长期预防用药,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头孢克肟等,用治疗剂量的1/3,每晚睡前顿服。
Ⅲ级,治疗同时要加强随访,每3-6个月随访DMSA,每6个月随访MCU。定期随访包括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评估、血压、肾脏B超、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可加用ACEI类药物治疗。
2、外科治疗:Ⅳ级、Ⅴ级反流应在预防性用药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内科长期随访。
本文是樊忠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