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体疼痛谨防下肢缺血性疾病
9月时节,天高云淡,秋的韵味渐浓。许多老人平常喜欢晨练,溜溜弯儿,有的老人可能会发现走道不如从前,走个几百米,小腿发酸,得歇一会。有时待在家里也会觉得小腿发凉,又酸又痛,许多老人会认为是“老寒腿”,可是这“老寒腿”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它就是每年随着气温下降而发作或加重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周围血管的专家提醒,这种疾病需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一、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它是由于动脉内膜粥样改变和平滑肌增生,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发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给下肢供应血液的管道堵了。
二、什么原因容易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合理,嗜好甜食,偏好高饱和脂肪食物如红肉,过多摄入食盐,缺少运动,体重超标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疾病。而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四大杀手。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怕冷、麻木,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从而延误病情。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明显。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进入晚期后,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