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不需要开刀手术治疗
疾病治疗的原则:能吃药不打针,能微创不开刀。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地区,羊、牛及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常侵袭脊柱引起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由于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导致临床易误诊为脊柱结核。本病多表现为全身发热不适,多为弛张热型,腰椎受侵较多,持续剧烈腰痛,脊柱活动受限,可以形成腰大肌脓肿,相伴神经根放射痛,MRI被认为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有以下症状应考虑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①有牛羊接触病史发热患者;②血培养或经皮椎弓根脊柱周围病变软组织细菌培养阳性;③标准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1:160;④相关的临床特点(休息后不能缓解的腰、胸背及颈部疼痛等);⑤磁共振成像显示相应脊柱椎体破坏,部分可见椎旁脓肿。
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仍以抗菌治疗为根本,国内外公认药物治疗是治疗和防治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药物治疗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多途径给药”的原则。国际卫生组织对布氏杆菌病治疗建议为:强力霉素(四环素类) +利福平,治疗时间为 6 周;强力霉素(四环素类) +链霉素,强力霉素治疗时间为 6周,链霉素治疗时间为 21 d,其最佳的用药还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涉及磺胺类、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和头孢类等多种抗生素。
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同脊柱结核一样属于炎性疾病,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同样依据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治疗。目前公认需采用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单纯药物治疗改善不理想,脊柱病变部位疼痛、较大难以吸收的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脊柱不稳定等。
本病发病时疼痛症状多较剧烈,但与脊柱结核相比,椎体破坏程度相对明显较轻,发生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椎体破坏破坏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破坏边缘见硬化边,其内可见新的破坏灶,无死骨形成,椎旁脓肿与腰大肌分界清晰。经过药物治疗后全身症状几乎都有明显改善。因此其与脊柱结核相比病情更容易控制,我们用微创治疗的方法治疗了将近1000例的脊柱结核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几乎不再用开刀手术治疗,微创治疗的方法同样对布氏杆菌病脊柱炎有效,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可以通过病灶穿刺置管给药,脓肿引流处理,我们2004-2018年间共收治布氏杆菌病脊柱炎患者25例,均通过微创置管方法治愈,可见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即使是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不佳通过微创治疗也可以完全治愈,不再需要开刀手术治疗。
微创置管的伤口及抽出的脓液
典型病例 男性 31岁 发热伴腰痛1月就诊,既往长期牛羊接触史,血凝集试验阳性,诊断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
就诊时MRI及CT检查见椎体轻度破坏,周围可见脓肿。
给以病灶穿刺置管联合全身口服药物治疗5个月后复查MRI见病灶愈合。
术后1年随访无特殊不适。
临床治疗的结果能够被广大患者知道,能够被广大的医生接受,将大大降低患者治疗的风险。
本文是张西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