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黎明
吴黎明 主治医师
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 疼痛科

面神经炎的诊断与治疗

5555人已读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也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微信图片_20190706160107.jpg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麻痹引起面部的肌肉瘫痪,给患者生活和工作都带来极大不便,承受着身心巨大的压力。

面神经解剖基础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微信图片_20190706160359.jpg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耳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临床表现

主要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image.png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图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面瘫的分期及中医治则

image.png

1、急性期( 发病至 1 周左右):急性期内患者常有耳后乳突或下颌部的疼痛或肿胀,并认为这是区分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标志。

2、恢复期( 发病后 1 周 ~ 2 个月):治疗上需兼顾体虚这一内因,以扶正驱邪为主。

3、后遗症期(发病 2 个月以后):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治则主要以调补阳明经气、活血通络为主。

面瘫的鉴别诊断及定位分析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1.中枢性(即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此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面部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微信图片_20190706161604.jpg

2.周围性(即核及核下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眼轮匝肌麻痹,所以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闭眼的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贝尔氏征Bell)。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阳性。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健侧低,睑裂变大, 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拉。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由于颊肌的麻痹,食物贮留于颊肌与牙龈之间,以致患者必须用筷子将食物掏出。

根据患者面瘫的伴随症状及体征,判断病变部位分别在脑桥,内耳道,面神经管,膝状神经节,茎乳孔以下。如病变在脑桥伴有交叉性麻痹,病变在内耳道伴有耳鸣、神经性耳聋、眩晕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病变在面神经管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缺乏(鼓索受累),病变在膝状神经节伴随听觉过敏、味觉障碍、茎乳孔疼痛及局部带状疱疹,病变在茎乳孔以下仅有面部肌肉麻痹。

治疗及康复

1.药物治疗

①急性期:醋酸波尼松(强的松)口服,前五日30mg qd,第六、七日20mg qd,第八、九日10mg qd,第十日5mg qd,停服。

②缓慢消肿药:七叶皂苷片 2片 bid po。

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维生素B1片 1片 tid po;甲钴胺片 1片 tid po。

部分患者因眼睑不能闭合易导致感染,告知患者注意保护眼睛,日间可滴眼药水,夜间睡眠时用眼药膏并用纱布覆盖患眼。

⑤如因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可配合口服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片,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

2.物理治疗

①在茎突孔附近给予超短波无热量或激光治疗,时间10分钟,每日1次,用改善神经的缺血及水肿;

②急性期过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局部,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消除,减轻疼痛;

③恢复期可以加在局部加低中频刺激治疗,有助面部肌肉主动收缩的改善。

3.传统治疗方法

1.针刺:攒竹、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牵正、迎香、合谷(对侧)等。急性期面部采用浅刺、轻刺,不提插,不捻转,不透穴的手法,合谷穴采用捻转泻法,恢复期可采用深刺、透刺,电针20min,每日1次。

微信图片_20190706163552.jpg

2.按摩:点按攒竹、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等穴位,循阳明胃经及大肠经采用分推法。

3.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用2穴。

4.康复训练

面神经炎主要累及是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的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①抬眉训练:尽力将患侧眉毛向上抬起;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完成;

②闭眼训练让患者用力使眼裂闭合;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完成;

③耸鼻训练向上牵拉鼻部皮肤;主要依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完成;

④示齿训练:嘱患者做龇牙状,口角向侧方移动;主要依靠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运动完成;

⑤努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主要依靠口轮匝肌运动来完成;

⑥鼓腮训练:嘱患者双唇尽力紧闭,使双侧颊部充气呈膨胀状。主要依靠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来完成。

这些动作可以自己面对镜子完成,肌肉无力时可以用手指辅助练习,肌力达Ⅲ级时主动练习,肌力Ⅳ级时用手指施加阻力练习。

5.手术治疗

神经移植术:对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行神经移植治疗。一般取腓肠神经或邻近的耳大神经,连带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经分支。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的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是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表现为顽固性面瘫,有的则遗留有面肌痉挛。

吴黎明
吴黎明 主治医师
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