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走进宝宝没劲的“前世今生”
每个孩子都曾是天使
每一个孩子都曾是天使,她们的到来让我们的心变得更柔软,带给我们爱、暖和希望。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礼物。
但是有一些被上帝吻过的孩子:他们肢体无力,总是没劲,6个月还立不住,14个月还站立不稳, 1岁半走路总是晃,甚至2岁时走路还经常摔倒......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蹒跚学步的孩子们遭受这样的苦楚?遇到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治疗呢?
下面,翟红印主任带你了解宝宝没劲的“前世今生”。
宝宝没劲,为啥?
说起脑瘫总是让家长们如临大敌,惊慌失措。曾经宝宝长时间没劲可能会被诊断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近几年由于肌张力低下预后较好,所以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而现在宝宝没劲多由肌张力低下型脑损伤引起,诊断为肌张力型脑损伤(全面性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缓),主要表现是运动、智力发育落后于正常的婴幼儿。
肌张力,了解一下
简单的来说,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我们每个人都有肌张力,通常情况下会调整到正常状态。肌张力过低会引起肢体形态异常,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而宝宝的肌张力低下通常是在一些特殊的原因下造成的:
1、围产期因素,如早产,低体重等;
2、突变宝宝营养不良,如饮食不规律、食物不耐受等;
3、染色体或基因突变。
宝宝消化不良引起的没劲
宝宝过敏引起的不吸收
肌张力低下型脑损伤的常见症状
肌张力低下型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宝宝反应迟钝;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四肢没有力气;独走不稳;易摔倒;较长时间走路会加重;部分不能正常上学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宝宝没劲症状预后相对比较好,但并不是慢慢就痊愈了。如果不进行干预,虽然宝宝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但较于其他正常儿童依然会落后越来越多,也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家长们要时刻注意宝宝的状况,对宝宝的变化保持警惕。
康复注意三大事项
我们了解家长想要宝宝们恢复健康的迫切心情,但是在康复过程中还是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锻炼要适度,切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宝宝自身支撑力量不够,过度锻炼反而会引起异常姿势,如膝反张,足内外翻等。
2、适当借助矫形支具锻炼。如果宝宝年龄比较大,需要锻炼的可以配备合适的矫形支具后训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全面检查,避免漏诊。有些宝宝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会伴有智力语言落后,所以要进行语言、智力评估。
临床治愈四大标准
宝宝没劲经过治疗后,翟红印主任制定了实用的“临床康复”标准:
1、独自行走不摔倒;
2、走慢一些,可以保持双下肢协调性;
3、走路或活动两个小时左右没有明显加重;
4、智力发育不影响正常生活,最好能达到正常上学的水平。
如果通过各种治疗后,效果还不理想,建议继续进行家庭社区康复治疗。
本文是翟红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