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申
王申 医师

川崎病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

2374人已读

先来看一个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的病例

患者男性,18岁,因持续胸痛就诊于急诊。立即做心电图提示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考虑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既往患者7岁时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瘤,如图1A。此次急诊冠脉造影结果考虑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梗死。如图1B。

川崎病1.jpg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 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 年日本川崎首先报告,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儿童是常见的发病人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肢端改变、颈淋巴结大、肛周脱皮等,可导致冠状动脉损害,引起心肌梗死、猝死及缺血性心肌病。

典型KD的诊断标准:一般表现6项中具有5项以上者可诊断:

1.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眼球结膜充血;

3.口腔粘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

4.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皮疹;

5.早期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趾)端膜 状脱皮;

6.颈淋巴结非化脓性大。不完全KD诊断标准:发热持续5 天以上,5项表现超过2项但不足4 项,结合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或血沉升高,特别是心脏彩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扩张,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临床可确诊。

川崎病可侵犯冠状动脉,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后者持续30 天以上为KD后遗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


冠状动脉损害采用日本厚生省1984年颁布的 KD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小于5岁患儿冠状动脉内径大于4 mm,大于5岁患儿冠状动脉内径大于5 mm,或任一段冠状动脉内径是临近段的1.5倍或管腔不规则明显异常者。

KD 的心血管并发症主要是冠状动脉瘤,另外也包括心肌炎、瓣膜炎、心包积液、心肌梗死等。

1.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炎多致冠状动脉扩张,其中一部分发展为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急性期后,炎症消失,动脉瘤消退或冠状动脉瘤持续存在,巨大的冠状动脉瘤容易发生血栓,部分病例 发展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肌梗死,并可引起猝死。

2.冠状动脉瘤并发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病变多于发病后 4到7 周开始发生,狭窄一般位于 冠状动脉瘤的流入口或流出口处,冠状动脉狭窄表现为阻塞、节段性狭窄及限局性狭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狭窄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但引起劳力性心绞痛少见,多为无症状性心肌 缺血。


对 KD 患者应长期随访观察,尤其对持续冠状动脉瘤患者,应及时选择相关的心血管检查方法,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病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冠状动脉内成形术、斑块旋磨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避免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国内研究者通过对20年来KD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提示对于发热大于5 天、春夏季发病、年龄小于1岁、有全身炎性反应的实验室证据、且不能用其他发热性疾病解释者,均应早期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改善KD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Modesti AM, Plewa MC. Kawasaki Disease. 2019 Feb 18.

[2] Matsuura H, Ohya M. Coronary-Artery Occlusion from Kawasaki'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8 Dec 20;379(25):e42.

[3]朱美华,梁敏,王志坚等.1991至2001年与2002至2011年川崎病临床特点的异同[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9)

[4]李万镇.加强对川崎病诊治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2)

[5]李晓惠.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


张丽丽 翟东东校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申
王申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