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尿酸结石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王大伟 人已读

在各种成分的结石中,只有尿酸结石溶石效果理想。尿酸结石的成因是低尿量、高尿酸尿和持续尿酸化,只要逆转这三大成石因素就可达到溶石目的,同时也可防止尿酸结石重新形成。①在大量饮水的同时应当采取低嘌呤饮食,主要是忌食动物内脏和鱼虾类等富含嘌呤的高蛋白食物,限食各种肉类食品,以降低尿中尿酸浓度,同时应多食富含枸橼酸钾的柑桔类水果;②尿液碱化是溶解尿酸结石的关键方法,首选药物是枸橼酸钾,将尿pH值控制在6.5~7.0范围,一般3个月左右可将结石溶解;③轻度尿或血尿酸升高很少引起成石,一般仅采用大量饮水来降低尿酸浓度,中度以上的高尿酸尿可用别嘌呤醇治疗,它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够阻止次黄嘌呤向尿酸转化,从而降低尿中尿酸的含量。

一、饮食疗法

尿酸结石的治疗旨在纠正结石形成的相关病理生理因子。饮食疗法包括增加液体摄入、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我们建议所有结石患者都采用饮食疗法,从而减少尿液中尿酸饱和度。该疗法的目标是患者至少每天有2升尿,每天摄入的动物蛋白控制在6-8盎司。

二、抑制尿酸合成药物

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阻止后者转化为尿酸。别嘌呤醇用来治疗持续性高尿酸症患者,别嘌呤醇的治疗剂量为300mg/d,该剂量下患者一般能耐受。痛风患者。其治疗剂量是80或120mg/d,且其在降低血尿酸和减少痛风发作方面的疗效较别嘌呤醇更好。另一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Y700,其降低血尿酸水平的疗效优于别嘌

三、碱化尿液

枸橼酸钾或钠碱(枸橼酸钠或者碳酸氢钠)能纠正酸化的尿液,使尿PH上升,此时部分结石甚至能部分溶解。枸橼酸钾还能降低尿钙排泄,从而降低钙结石形成的风险,因为低尿PH也是钙结石形成的风险因子之一。然而,肾脏功能不全的或者不能耐受枸橼酸钾的患者,枸橼酸钠或是碳酸氢钠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治疗,但同时增加了钠负荷,这导致尿钙排泄增加。在过去,应用碳酸氢钠或联合钠、钾的碱性制剂可碱化尿液。钠的碱性制剂通过提高尿pH可增加尿酸溶解,抑制尿酸结石形成,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促进含钙结石(磷酸钙或草酸钙)形成的副作用。因枸橼酸钾不但是好的碱性介质,又可避免含钙结石形成,因而有其优势。枸橼酸钾需要足够剂量(30-60mEq/d,分两次或三次口服)以维持尿液pH高于6.5。应避免尿液碱性大于7.0, pH越高,形成磷酸钙结石的风险就越大。若尿酸排泄增加或高尿酸血症,应增加别嘌呤醇( 300mg/d )。碱化尿液治疗的目标是使尿PH在6.0和7.0之间;因为尿PH>6.1时,不溶解的尿酸结石大量减少;当尿PH低于7.0时,可减少磷酸钙结石的发生。一般推荐碱的起始剂量为20-40mEq/d,分2-3次服用。而乙酰唑胺—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其疗效较枸橼酸钾和枸橼酸钠强,虽能提高尿PH,但同时其诱导代谢酸中毒,使尿枸橼酸下降。枸橼酸钾和钠碱一般能较好耐受,其首要副作用为肠道反应包括恶心、胃胀和/或腹泻。餐后服药可能减轻症状。枸橼酸钾很少会至高钾血症,但在肾功能不全时易发生;因此,肾功能不全是枸橼酸钾的禁忌症。

研究提示肥胖结石患者尿酸结石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是因为比正常体重的患者产生更多的酸性尿。联合两个美国最大的结石中心的数据发现尿液pH与体重有直接的关系。当体重增加时,尿液的pH降低。这一发现显示与饮食无关,但可能是肥胖患者患2型糖尿病增加的结果。糖尿病损害了氨的分泌,这些患者表现为尿酸结石形成的增加。如果肥胖是结石的一个危险,那么减体重饮食对结石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现在的饮食时尚包括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试验证据提示这种饮食更易增加患者患结石的危险。因此,食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显著的增加了肾的酸负荷,增加了结石形成的危险,和可能增加骨丢失的危险。到目前,没有一个长期的临床效果研究显示饮食与结石形成的关系。证据显示碱疗法可显著降低酸中毒和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患者结石形成的可能。肥胖是结石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女性。肥胖患者有高的尿酸结石倾向。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增加结石形成的危险。

四、局部灌注溶石

只适用于不能耐受全身用药以至溶石失败的病人, 局部溶石需要行输尿管插管并留置, 或行经皮肾穿刺造瘘以建立通畅的溶石药物流入与流出通道, 同时监测灌注压, 以低于25cmH2O 为宜, 最好要有一个密闭的持续灌注泵, 它可显示肾盂内压, 如超过预定值, 则会自动关闭并报警, 可作为溶石的药物有。

本文是王大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