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骶神经调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新选择
神经源性膀胱,更准确地说,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是一个多特征的综合性疾病,涉及到膀胱的支配通路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许多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痴呆、帕金森、多发性硬化、脑肿瘤、颅内床上、脑瘫、脊髓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裂、骶尾骨发育不全、脊髓栓系、糖尿病、盆腔手术、格兰巴利综合征、脊髓灰质炎等,均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
长期以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较为单一,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只能考虑间歇导尿、长期留置导尿/膀胱造瘘的治疗,再或者就是尿流改道、膀胱扩大术这样的外科手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而如今,骶神经调控治疗已经走进了中国,数百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从中受益,排尿较前通常,残余尿减少,漏尿明显好转,甚至便秘及大便失禁都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宛如重获新生。
骶神经调控究竟怎样成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新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骶神经调控的原理。
骶神经刺激器又称膀胱起搏器,骶神经调控就是将该刺激器植入至患者臀部并经由导线连接到骶神经,通过脉冲发生器发送电脉冲信号给骶神经,调节与排尿和排便相关的膀胱和直肠的神经反射,使异常的神经反射重新达到平衡,从而使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的症状得到控制。目前主要用于难治性尿频尿急综合征,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留以及大便失禁的患者。因此,从原理上来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是可以考虑骶神经调控治疗的。
骶神经调控治疗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测试阶段,先通过骶孔穿刺植入电极,由导线连接至体外的临时刺激器,评估患者排尿症状是否改善,若患者对疗效满意,可考虑进入第二阶段,将刺激器长期植入至患者臀部,可以长久地改善患者的排尿症状。
骶神经调控属于微创治疗范畴,并不破坏人体本身的机构,是一种可恢复的治疗,能在任何时间终止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并且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证。因此,骶神经调控治疗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但在中国,由于二期植入的刺激器价格较为昂贵,因此限制了骶神经调控治疗的普及。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而言,想要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可以考虑先尝试骶神经调控的一期测试。如果对疗效满意,家庭条件也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做二期植入。若不愿意做二期植入,也可以将一期测试植入的电极拔除,对患者的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了骶神经调控治疗并不等于放弃了其他治疗,骶神经调控有时结合其他治疗,如药物治疗,间歇导尿等,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是徐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