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血误以为是痔疮所致,医生慧眼识真相——缺血性肠病的症状与治疗

一个67岁的女性,因为近一周反复出现阵发性腹部钝痛,每次症状持续约数小时,多在运动后出现。反复出现解血性大便,为暗红色,每隔二十分钟一次,并且和粪便混匀。伴有恶心症状。自以为是二十年前的痔疮复发,要求医生开痔疮膏治疗。接诊的武汉市四医院西院老年病科彭绍蓉主任医师听了患者病情后,当即断定患者便血绝对不是痔疮出血,建议患者入院治疗。入院作肠镜提示急性缺血性肠病。病理检查也证实了该诊断。
彭绍蓉主任解释说,从患者大便颜色和形状就不支持痔疮诊断,加之患者还存在全腹钝痛,这是痔疮所没有的。患者系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突发出现腹痛和暗红色血便,应该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和症状和体征,应该考虑急性缺血性肠病。
彭绍蓉主任认为缺血性肠病是不常见的疾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但是该病易被忽视,容易漏诊和误诊。缺血性肠病可以分为慢性缺血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以及一过性缺血性肠炎。慢性缺血性肠炎容易导致肠道狭窄,而急性坏死性肠炎会导致肠坏死、急性腹膜炎以及败血症和菌血症,危及生命。
肠道的血管血流减少是引起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肠道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分支供血。并通过对应的静脉将血液回流到门静脉。缺血性肠病的病变可以是肠系膜动脉,也可能是肠系膜静脉。肠道动脉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炎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引起的病因有冠心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外伤骨折、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另外,长期卧床也是引起动脉栓塞的原因。休克和血容量不足、肠梗阻、胰腺炎以及腹部肿瘤也可成为发病原因。另外一些药物,譬如非甾体抗炎药、洋地黄类药物、可卡因、避孕药以及缩血管药等也可以导致缺血性肠病。
本病主要与痔疮、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克隆病、结肠癌相鉴别。
缺血性肠病的一般治疗包括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如果出血量大可以输血,另外,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肠道感染。急性肠系膜缺血可以使用血管扩张剂治疗,譬如前列地尔、罂粟碱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缺血性肠病疗效不肯定。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部分病例可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进行治疗。
本文是姜红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