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疗颈椎病
1、头昏、头晕、颈部疼痛并不一定是颈椎病
目前对颈椎病的认识存在很多混淆之处。门诊时常遇到因头昏、头晕来就诊的患者,因查不出明确原因均被归为颈椎病。需要纠正的是这种症状并不一定属于颈椎病,可能的病因还有高血压、高血脂、脑供血不足等内科因素。另有一些年轻人感颈部不适、疼痛,自认为患上颈椎病,更是进入一种误区。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长期伏案工作、枕头过高等因素所致,属颈部肌肉劳损。这种病情我们也应该重视,说明颈椎已开始出现退变,如果不进行及时调理,有可能发展成颈椎病。针对颈部肌肉劳损如何调理呢?建议放低枕头,不要长时间低头,经常变换姿势,可以做做颈椎操,牵引、推拿、按摩要适度。
2、有神经压迫症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颈椎病
什么是颈椎病?颈椎退变后出现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继而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即为颈椎病。过去颈椎病常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再加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在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上的不确定性,这两种分型渐渐淡出。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有四肢麻木无力、行走踩棉花感、胸腹部束带感,查体发现四肢感觉、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一侧或双侧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服用止痛药效果欠佳,甚至影响睡眠,查体阳性体征不多。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MRI)上可见退变、突出的颈椎椎间盘或骨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有的甚至出现脊髓信号改变。疑似颈椎病的患者应该做颈椎磁共振来确诊。(如果影像学上没有看到明显神经压迫,但有症状,得根据相关症状排除胸椎或外周神经病变的可能,还需注意病人有无心理上的问题。)
3、有严重神经压迫的颈椎病应尽早手术
神经压迫不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或经皮穿刺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以上治疗无效者应行神经减压手术治疗。有严重神经压迫者应尽早手术,做得越早效果越好,病程拖得过长将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甚至坏死,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比如有些患者术后肢体疼痛明显缓解,但麻木持续时间较长。
特别提醒:有严重神经压迫的患者不宜行牵引、推拿、按摩等治疗,以免加重神经损害。
4、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并不可怕
颈椎手术并不象老百姓所认为的那么可怕和危险,手术仅需1至2小时,创伤不大,出血也不多,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或伴钙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行后路内镜下手术,切口只有1cm,出血极少;单节段巨大脱出髓核可经椎体摘除,不破坏椎间隙,无需融合;多节段(2-4节)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切口仅1.5cm左右,出血少;如果椎间隙后方有明显骨赘或椎体后方有后纵韧带骨化,可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钢板植骨融合术(ACCF);伴有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可考虑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由于技术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年纪大的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也不是颈椎病手术的绝对禁忌症。
手术前后需注意的事项:行颈前路手术的患者术前应进行推移气管的训练,用自己的大拇指指腹正对气管侧面,慢慢向对侧用力推动气管,有不适感即松开,逐次延长时间,以适应术中的牵拉。行颈后路手术者需剃光头发,进行俯卧位训练,逐次延长时间。颈椎固定术后需颈托制动1月,椎体次全切ACCF术后需制动3月,睡觉时可去除外固定。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后颈部可自由活动。
5、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49岁男性,左肩疼痛伴左上肢疼痛、麻木1月,无行走不稳。查体:左上肢感觉、肌力有所减退,腱反射无亢进。MRI示“颈5/6椎间盘突出,偏左侧,压迫神经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后路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扩大+神经根减压+髓核摘除术,出血极少。术后左上肢疼痛缓解,次日下地行走。(图1)
A
B
C
D
E
F
G
H
图1:A、B,MRI示“颈5/6椎间盘突出,偏左侧,压迫神经根”;C,术中C臂机透视影像确认工作通道正对颈5/6间隙;D,术中内镜图像显示左侧颈6神经根已减压;E,取出的游离髓核;F,术后外观显示手术切口极小;G、H,术后三维CT示“神经减压彻底”。
病例2:51岁男性,双上肢麻木、双下肢无力1月,行走不稳。查体:双上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膝反射亢进,双Hoffmann征(+)。颈椎MRI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3/4、4/5、5/6、6/7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自锁Cage+同种异体骨),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明显缓解,2天后下地,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图2)
A
B
C
D
E
F
G
H
I
图2:A,颈椎MRI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3/4、4/5、5/6、6/7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B、C,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好,颈椎生理弧度恢复”;D、E、F,术后三维CT示“内固定在位,神经减压彻底”;G,术后外观显示手术切口小;H、I,术后颈椎活动基本正常。
病例3:55岁男性,颈痛伴左上肢疼痛、麻木半月,影响睡眠,止痛药无效,无行走不稳。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上肢感觉减退。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反曲,呈现后凸畸形”,MRI示“颈3/4、4/5、5/6、6/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后凸畸形”。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后凸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自锁Cage+同种异体骨),出血少。术后左上肢疼痛明显缓解,次日下地,睡眠正常。(图3)
A
B
C
D
E
F
G
H I
图3:A、B,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颈椎后凸畸形”;C,MRI示“颈3/4、4/5、5/6、6/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D、E,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好,颈椎生理弧度恢复”;F、G、H,术后三维CT示“内固定在位,神经减压彻底”;I,术后外观显示手术切口小。
病例4:64岁女性,颈部疼痛10年,右上肢疼痛、麻木、无力2月。查体:右上肢感觉减退。MRI示“颈4/5、5/6椎间盘突出,偏右侧,压迫神经根”。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第2天即能下地行走,颈部活动自如。(图4)
A
B
C
D
E
图4:A、B、C,颈椎矢状位及轴位MRI示“颈4/5、5/6椎间盘突出,偏右侧,神经根压迫明显”;D、E,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人工椎间盘在位,活动好”。
病例5:49岁女性患者,行走不稳、双手麻木1月。查体:双手掌桡侧感觉减退,四肢肌力尚可,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MRI示“颈5/6椎间盘巨大脱出,压迫硬膜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颈5/6巨大髓核脱出)”。行颈前路经椎体游离髓核摘除术,未破坏颈椎稳定性,无需固定,术中出血极少。术后症状缓解,2天后下地行走。(图5)
A
B
C D
E
F
G
图5:A、B,MRI示“颈5/6椎间盘巨大脱出,压迫硬膜囊”;C、术中C臂机透视影像确认操作部位在颈5/6椎间隙后缘;D,取出的游离髓核;E,术后外观显示手术切口极小;F、G,术后MRI、CT示“游离髓核已摘除,神经减压彻底”。
病例6:55岁女性,颈部外伤后右手麻木4小时,无行走不稳。查体:右上肢感觉、肌力稍减退,腱反射无亢进,Hoffmann征(-)。MRI示“颈4-7水平椎管狭窄,硬膜囊有压迫”,CT示“颈4-7后纵韧带骨化”。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椎板成型术。术后症状缓解。(图6)
A
B
C
D
E
F
G
H
I
J
图6:A,MRI示“颈4-7水平椎管狭窄,硬膜囊有压迫”;B,C,矢状位及轴位CT示“颈4-7后纵韧带骨化,相应椎管狭窄”;D、E,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好”;F、G、H、I、J,术后三维CT示“颈4-7椎管明显扩大,神经减压彻底”。
本文是顾宇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