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虹 三甲
黄虹 主任医师
云南省中医医院 皮肤科

走出带状疱疹的治疗误区

1607人已读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蛇串疮、缠腰龙、蛇盘腰”等,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上升。本病有自限性,很少危及生命,痊愈后可获得较长久的免疫,一般很少再发。但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并发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规范、系统的治疗是减少或避免后遗神经痛的重要方法。但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患者治病心切、盲目治疗、偏听偏信,轻者导致局部感染,重者贻误病情,引起严重的后遗神经痛等等,出现了以下常见治疗误区。

误区一:忽视早期及时规范用药。

主要表现为抗病毒药物使用不当:不及时使用、种类不对或疗程不足。带状疱疹在皮疹出现前一周可有局部皮肤的疼痛不适,表现为针刺痛、烧灼痛,疼痛不随呼吸或咳嗽加重,也不向其他部位放射,局部无压痛和扣痛,但衣服或手轻轻的触及和摩擦局部皮肤即可诱发疼痛;随之,在疼痛部位皮肤出现水疱。抗病毒治疗可及时控制水疱的形成,促进皮损的消退,并可缩短带状疱疹疼痛的时间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是在水疱出现后72小时内进行,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在1周以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为7~10天,或皮损结痂即可。临床上常常见到有的患者几种抗病毒药物同时使用;有的患者抗病毒药物选择不合适;有的患者抗病毒药物给药途径不对;有的剂量不够、疗程不足或过长。由于,抗病毒药物有西药和中药,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等,有的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没有治疗作用。因此,应在皮肤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强调早期结合中药辨证内服,可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误区二:忽视外用药物的作用和剂型。

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皮肤局部的水疱,偏听偏信一些验方,短期内频繁使用多种药物外搽,以至于局部水疱破溃甚至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表皮和嗜神经性,初次感染后,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再次被激活,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先出现潮红斑,随即见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继之变为水疱,簇状分布而不融合,外周绕以红晕;皮损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产生疼痛。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局部出现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水疱具有自限性,局部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收敛干燥,促进水疱的消退,防止感染。临床上常常见到有的患者治病心切,不清楚药物的作用性质,短期内盲目外擦多种药膏(有些甚至是作用相反的),不但起不到促进水疱干燥结痂消退的作用,反而出现局部水疱破溃甚至感染及疼痛加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外用药物及剂型,配合适当的物理疗法,以达到愈疱止痛的治疗效果。

误区三:忽视后遗神经痛的系统治疗。

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疼痛部位的局部治疗而忽略了系统药物的使用,尤其是中医中药的辨证内服。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有的从水疱出现前几天,到水疱愈合后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存在。发生机制不十分清楚,疼痛敏化是发生的重要基础,即周围和中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近年来研究发现,带状疱疹神经痛多为功能性的神经电生理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器质性神经病变。由次可见疼痛部位局部的治疗如药物封闭、手术干预等有一定的局限性,皮肤专科规范合理的系统药物治疗更为关键,而中医中药在调节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的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系统药物治疗中,中医辨证内服是很重要的手段。当然,再结合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如夹脊穴针刺注射等治疗,疗效更佳。

结合上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常见治疗误区,带状疱疹的治疗,必须在皮肤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规范、全面的系统方案,才能更好的促进水疱的消退,缩短病程,减轻其疼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黄虹
黄虹 主任医师
云南省中医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