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罗娜
罗娜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重庆 线上诊疗科

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

2775人已读

治疗原则

目前对黄褐斑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本策略:

避免诱发因素

强调防晒

注重保湿和修复皮肤屏障

合理选择外用药

恰当联合系统用药、激光和中医药治疗。

治疗目标: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面积缩小或消失

治疗策略:抑制黑素细胞活性,减少黑素合成及转运,促进黑素降解破坏

治疗应考虑的因素:发病病因及诱因、年龄、病程、伴发疾病

结合无创性皮肤检测:如Wood灯、玻片压诊、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和皮肤镜,观察色素颗粒的位置、黑素细胞是否呈树枝状增殖及血管改变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Wood灯及玻片压诊色斑,可见到几种不同变化:

色斑在Wood灯下色素增强,玻片压诊不褪色,治疗应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减少黑素合成及转运,促进黑素降解为主

色斑在Wood灯下色素大部分增强,玻片压诊时少部分色斑肉眼观察颜色变淡或色斑色素在Wood灯下少量增强,玻片压诊时大部分色斑肉眼观察颜色变淡,说明有血管及炎症因素参与,应在抗炎、改善微循环(如用灯盏细辛、甘草酸昔等)的基础
上再行抑制黑素合成的治疗。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黑素细胞树状突起多少和色素的分布,有助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色素颗粒以表皮分布为主,黑素细胞树状突起较多,且近期有曝晒史,应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建议激光治疗。

皮肤镜检查:

黄褐斑色斑处血管数量增加并有血管形态改变。对于血管改变明显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氨甲环酸及激光治疗。

治疗细则

基础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

中医中药

激光/强脉冲光治疗

基础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服用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

避免服用光敏性药物

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

调整心境,缓解紧张焦虑

规律而适宜的饮食

对于敏感性皮肤患者,化妆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十分重要

患者年越大或病程越长,治疗难度越大,建议及早治疗

> 防晒:日光照射是黄褐斑发生的主要因素,防晒是所有黄褐斑的基础治疗,也是其他治疗必须配合的重要措施

> 建议使用SPF230, PA+++广谱(UVA+UVB)防晒剂,需要每日使用,每隔3~4h涂搽1次,每次2mg/cm2,以减少由日光照射所引起的皮肤屏障受损及黑素细胞活性增加

> 修复皮肤屏障:研究显示,黄褐斑皮损屏障异常,对日光暴露部位的皮肤色斑在使用脱色剂的同时还应注意皮肤保湿和屏障功能修复

> 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者加重黄褐斑的相关慢性疾病如肝脏疾病以及某些妇科疾病

局部药物治疗:

> 氢醍及其糖昔衍生物:被认为是黄褐斑的一线治疗药物。常用浓度是2%~5%,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也越大。通常每晚使用1次,治疗后4~6周可有明显效果,6~10周效果最佳,好转率可以达到37%

~72%o

> 氢醒的不良反应: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永久性皮肤白斑、外源性褐黄症和甲漂白、指甲褐色病变等。

> 将氢醍、维A酸及糖皮质激素局部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又被称作Kligman三联配方)。

>壬二酸:临床上常用15%~20%的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6个月。1%~5%患者可出现瘙痒、烧灼感、针刺感和麻木感,1 %患者有红斑、干燥、脱屑、刺激,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 果酸化学剥脱术:果酸是治疗黄褐斑一个有效的辅助方法,其浓度< 35% o治

疗频率为2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

> 不良反应:术中治疗区域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感;术后1~2d,局部轻度发红、疼痛:术后3~7d可能出现结痂或脱屑。

> 治疗禁忌证:拟治疗区有过敏性或感染性疾病;局部为创面或近期拟作其他手术:近3个月接受过放疗、冷冻及皮肤磨削术者;术后不能严格防晒者;免疫缺陷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果酸过敏者。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皮肤刺激性,可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尤其是深肤色的患者应慎重。

> 其他:外用左旋维C、熊果昔、谷胱甘肽、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氨甲环酸等均能抑制表皮黑素合成,均可作为外用制剂。

全身药物治疗:

> 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疗

效更强。推荐口服为主,维生素C0.2g每日3次,维生素E0.1g每日1次。

> 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常与维生素C联用,均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中医中药:

> 内治法:应根据病程长短、皮损色泽、面积、伴随症状、舌苔等不同表现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 外治法:临床常用中药磨粉制成膏霜剂外涂、面膜、或配成倒膜粉,或以内服方之药渣先熏后湿敷等等

> 其他疗法:包括针灸、刮痞、脐贴、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等离子导入及中药熏药等

激光/强脉冲光治疗

> 激光和强脉冲光(IPL)治疗黄褐斑的关键在于对皮损炎症反应程度的控制,无论选择激光还是IPL,参数设定都要比较温和。

> Q开关的大光斑低能量或点阵模式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且复发程度较轻,可在临床应用,但是目前不推荐作为临床长期维持治疗的手段。

> Q和点阵激光:可供选择的波长:1064、694、1450、1540、1550, 1927nm等,建议2 ~ 4周1次,治疗6~10次。临床实践表明,大光斑低能量或点阵模式的调Q1064nmYAG激光效果相对较好,不过连续治疗次数不宜超过15次

> IPL:对于某些黄褐斑有一定的效果,一般每3 ~4周治疗1次,治疗不超过5

>因黄褐斑的确切发病机理不清,目前的治疗不能保证

所有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共识中引用的国内外治疗方案,大多数缺乏大样本随

机对照研究,仅为色素病学组专家们的认识及经验。

>中医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效,但需要加强循证医学证据

的积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罗娜
罗娜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重庆 线上诊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