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岁篮球运动员因癌症去世,这类癌症,中国人得的最多!
今早在门诊间隙,忽然听人谈论,怎么年纪轻轻、天天运动的运动员,也会得肺癌呢?
后来看新闻,才知道是北京首钢的篮球运动员吉喆,因为患肺癌治疗无效去世。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惋惜,最近几年,肺癌的患者越来越多,甚至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我接诊的病人中,也不乏一些年轻病人。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后除了惋惜后,或许还有不解,在很多人眼里,只有抽烟的人才可能得肺癌,但事实并非如此,抽烟是肺癌的最主要诱因,但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
◉ 肺癌,从罕见病到常见病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19世纪,即一百多年前,肺癌还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随着烟草的普及和空气污染的加剧,这种罕见病才慢慢变成了常见病。
➤➤➤ 吸烟是主要元凶
导致肺癌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毫无疑问,吸烟是其中的罪魁祸首。长期大量吸烟人群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而且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
此外,吸烟不仅直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抽烟后产生的“二手烟”,残留在衣物纤维或环境中的“三手烟”,也会增加周围不吸烟人群的患癌风险。
➤➤➤ 空气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也是肺癌的一大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居民每日吸入空气中的苯并芘的量可以超过20支纸烟中这种致癌物质的含量。
所以,不抽烟也不是肺癌的安全地带,减少烟草的间接接触,加强体检意识才是防止肺癌的王道。
◉ 应对肺癌,加强体检最重要
一般来说,我们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1-2年要进行肺癌的相关筛查。
➤➤➤ 肺癌高危人群
这种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 大量吸烟的烟民
首先是大量吸烟的烟民。什么是大量吸烟?我们把吸烟的程度设定了一个吸烟指数,就是每天吸烟支数,乘上他的烟龄。如果大于400的话,这些烟民朋友就被划分为肺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年龄大于45岁的,更是不能忽视肺癌的体检筛查。
➤ 长期被动吸烟
其次,是有长期被动吸烟史的人群,这类人通常是女性,也往往会忽视对肺癌的警惕。但是,研究表明,在不吸烟却罹患肺癌的患者中,有25%是被动吸烟者。被动吸烟所吸进的有害物质往往比主动吸烟更厉害。
➤ 有结核病史
再次,有结核病史的患者也需要警惕。临床经验表明,不少陈旧的肺结核病灶日后会成为肺癌的“摇篮”。
有的患者早年曾患肺结核,后来发现结节逐渐增大,最终病理诊断为瘢痕癌。虽然这种风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这个庞大的结核病感染人群,也许与近年我国肺癌高发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 特殊工作环境
另外,从事与有毒物品或高剂量辐射长期接触的特殊人群也是需要定期养成体检的习惯的。比如:长期接触无机砷、石棉、铬、镍、煤焦油、氯甲醚、氯化乙烯等物质,或者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矿山、煤炭、水泥、石棉等相关的一线工作的人员,一定保持必要的警惕。
➤ 有肿瘤家族史
此外,有肿瘤家族史者的人也需要特别注意。肺癌虽然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性。
日本曾做过一个研究,研究者将直系亲属有肺癌的患者和没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分成两组,前者患病几率是后者的2倍。肺癌的遗传性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临床经验表明,家族中有患其他肿瘤的人,其罹患肺癌的风险也比没有肿瘤家族史的人要高。
➤ 特殊症状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自己发现一些特殊的症状也不应该被忽视,特别是4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比如长期不明原因又经治不愈的干咳,特别是刺激性的干咳;长期的痰中带血;不明原因的发热、声音嘶哑或胸痛,都应该引起重视,多一点关注,就会少一点遗憾。
◉ 肺癌筛查手段
肺癌常规筛查手段包括X 线胸片检查、痰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等,但这些筛查方式受敏感度及特异度限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CT检查很灵敏,但是常规 CT 的辐射较大,且费用昂贵,也不太适合普通人群大规模筛查。不过X线胸片单独或者联合痰细胞学检查能够筛查出相对早期的肺癌,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
➤ ➤ ➤ 低剂量螺旋CT
目前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LDCT),LDCT既可以降低受检人员的放射线暴露时间又能获取足够的胸部影像,因此逐渐成为肺癌筛査的主要方法。
研究证明,低剂量CT查出的癌症中,早期肺癌占到了85%,很多人是完全没有症状的。同时,筛查出的肺癌病人总的10年生存率高达80%;若能及时手术,预期总10年生存率高达92%。
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筛查,非高危人群如果要做筛查,可以考虑2-3年一次,因为毕竟低剂量CT还是有辐射,另外也需要花钱。癌症筛查,很多时候就是平衡风险和收益;因此需要大家自己来做决定。
癌症最好的治疗手段其实就是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下一期再和大家聊聊肺癌患者该如何治疗,希望大家都能加强自己的健康意识,为生命负责。
本文是封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