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鹏飞
徐鹏飞 主治医师
蒲江县人民医院 精神科

挤痘痘停不下来?这是「心病」

3993人已读

也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皮肤稍许瘙痒,也许日常会因为情绪、压力等引起内分泌紊乱而脸上起痘痘,但我们都有共同的动作,就是用手抓痒痒,用手挤痘痘…时间长了,我们未必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因为这正是我们的「需要」,也是做完动作后最「爽」的事情。

正所谓「挤痘一时爽,一直挤一直爽」,无法停止的挤痘是一种「心病」:「抓痕障碍」。

这是一种在临床上被低估的疾病,也被称为皮肤瘙痒障碍、抠皮障碍等;国内也译为「抠皮症」、「揭痂症」,它的基本特点为难以克制地反复搔抓自己的皮肤,且长时间反复造成显著的组织损伤及其功能损害。

2013 年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将抓痕障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与强迫症区分开来。

一、抓痕障碍的诊断标准

1、反复搔抓皮肤而导致皮肤病变;

2、重复性地试图减少或停止搔抓皮肤;

3、搔抓皮肤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4、搔抓皮肤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疥疮(疥疮奇痒无比))

5、搔抓皮肤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像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妄想或幻触,像躯体变形障碍中试图改进外貌方面感受到的缺陷或瑕疵,像刻板运动障碍中的刻板行为,或像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中的自我伤害意图)

二、临床特征及表现

1、该病在任何年龄都起病,而 12~16 岁多为高发年龄段,且以皮肤病变为诱因而诱发,常见如痤疮、粉刺在内的皮肤病变作为诱因;

2、患者在瘙痒时可以十分专注的「处理」,也可以在处理时形成一种「无意识习惯」;

3、搔抓行为一般只发生在独自一人或只有家人在场的情况下;

4、核心症状为反复的搔抓皮肤造成皮损,常见部位包括面部、上臂及手,搔抓部位原本可能存在瑕疵;

5、抠皮前后常伴随仪式动作,比如用手指搓揉已经抠下的皮肤(搓揉抠出来的鼻屎可能不算)

6、以夜间为重,有时甚至在睡眠时也会发生(夏天时如果被蚊子咬了,搔抓再正常不过了,但常常夜间搔抓更容易造成组织损伤,如抠破皮,抠出血…)

7、部分患者在抠皮后感到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但继而可能产生羞愧、尴尬的情绪;

8、抓痕障碍会引发痛苦,并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受损,这种无法控制的行为经常导致尴尬和消极的自我评价;

(注:大多数患者每天在搔抓、想要搔抓和抵抗搔抓的冲动之间花费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许多患者称反复的搔抓每天都会干扰他们的工作,他们回避社交和娱乐活动,不出入公共场合;如学生患病群中很大比例会因为皮肤搔抓而缺课,在学校存在自我管理困难或学习困难。)

三、抓痕障碍有哪些鉴别诊断?

1、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妄想或幻触支配下发生搔抓行为,但这类患者往往不为搔抓症状感到苦恼,没有主动克制的愿望;

2、神经发育障碍所致的一些刻板行为:如 Prader-Willi 综合征,早期患者就可表现出反复抠皮,但与此同时,患者还存在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手足小、智力低下等表现;

3、做作性障碍:该类患者有意识地伪装某些躯体或心理症状,甚至自残自伤,以谋求患者角色;

4、继发于躯体疾病:皮肤疾病如青春痘会引起搔抓或者挤痘痘,需要注意鉴别的是皮肤病造成的搔抓与皮肤共病抓痕障碍,两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患者的搔抓范围及程度能否用所患有的皮肤病解释。

四、治疗

1、心理治疗:习惯逆转疗法及接纳承诺疗法均对搔抓障碍有效

2011 年,Schuck 等采用简易 CBT 对抓搔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共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者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阶段:进行认知干预,纠正患者的歪曲认知,如「我相信抓搔冲动很快就会消失「取代」我无法抵抗抓搔皮肤的冲动「的观念,用」看或者触摸都可能增加搔抓的可能性「取代」我只是看一眼,只是轻轻摸一下;

第三阶段:行为干预,强化自我控制,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延缓搔抓皮肤,如整理房间、散步、聚会等;

第四阶段:预防复发,学会自我识别复发迹象;

2、药物治疗

SSRIs 类药物是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而对于抓痕障碍,其疗效仍有待商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徐鹏飞
徐鹏飞 主治医师
蒲江县人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