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在福州看病的外国人
一位33岁的加拿大女士Marilyn Inez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视频讲述了她本人因看病预约难,结果被拖成癌症晚期的故事...
我们总听说国人出国看病,实际上,也有一些外国人愿意在中国看病。
刚好,上周二肩痛学堂第二期开课。除了常规的义诊和免费的B超初筛之外,现场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来自美国的萝丝女士。她也是我的一位老病人,在我手上随访了已经有3年时间。
萝丝女士今年60岁,跟着丈夫和女儿定居福州。20年前,她曾摔伤过左腿。当地医生给她做了前交叉韧带修复手术,但始终恢复得不是太好。这20多年来,她总感觉膝关节不利索,有关节痛,弹响的现象发生,而且常走着走着被自己绊倒。
2年前,她在医院神经外科江医生的推荐下找到我。我建议她拍个片,结果显示,她已经发展成创伤性骨关节炎,程度严重,必须要手术,否则,由于她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我们顺利地为她做了左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恢复良好,手术后2个月就回了一趟美国。
据她说,她把术后的片子给纽约的一位骨科医生看,医生称赞手术做得very good。
当她告诉我时,我也感觉很欣慰。
这一来一回的交流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印象。
前段时间,她总感觉晚上肩膀痛,向我咨询。经过磁共振检查,发现是肩袖损伤。这刚好又在我的专业范畴,她非常放心,再次决定在附一手术。于是我给她做了肩关节镜手术。手术后不久,她疼痛果然减轻了。
所以,我特别把她邀请到肩痛学堂,顺便复诊一下。她的女儿也来了,在一众国人脸孔里显得特别突出。我想,萝丝的经历应该能给在场的病患很多信心。
萝丝女士还给我们分享了美国与中国医疗体制的差异,她说,在国外,分级诊疗做得很到位,一般患者先到社区诊所或者家庭医生处看病,如果有需要再介绍到专科医生处治疗。美国的大医院一般只是进行手术和教学的场所,很多检查都是在其它专门的地方做,这一点跟国内差别很大。也正因为此,国外大医院的功能就比较单一,患者不用在医院内跑来跑去做检查。
但也有不太方便的地方。比如,可能检查是在这个地方做,但医生问诊又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患者就要跑多个地方。
此外,就是费用和预约制度比较不合理,往往检查都非常昂贵,预约就医的等待时间普遍都较长。
网上随手一查,发现有很多被本国人吐槽的就医事件:
2019年跨年夜当晚,
堪培拉的一位病人就很不幸遭遇了上述情况:
病人焦急地在急诊室门前等候医生救治,
但最终却在无人救护的情况下不幸身亡。
华人网友吐槽经历:
还有网友列出了手术与相关等待时长:
“不敢生病”、“拖着拖着就好了”,这些都是常态。甚至有华人朋友生病了不惜打飞的回国就医。当然,我也相信,如果不是非常大疾病,应该不会有人愿意专门出国治疗。
萝丝说,在附一,拍片、就医、手术都在同一个空间完成,等待时间也比在国外要短。她感觉很方便。
写下这个例子,并不是要吹嘘国内就医条件有多方便。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医疗环境有急需改善的地方,比如分级诊疗做得不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水平还有待提高,就医环境太嘈杂等。
但平心而论,我们也有做得相当不错的地方。而这些“不错”,一部分是国内医疗水平紧追国际,年轻医生们都愿意铆足了劲提高自身技术。
国内医疗环境的“不错”,还有一部分是医护人员凭“良心”支持的。比如,很多患者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医生不忍心,就加号。在我身边,很多医生上午的门诊都要看到1点多。
但仍有很多人插队、医闹,每个人都想着医生先给自己看,没有人想到医生已经看了一上午门诊了,还没吃饭。
写下今天这篇文章,亦是有感于前段时间“医生被警察戴上手铐带走”事件。我想说的是,虽然国内的医疗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对于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请保持一份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付出,倒霉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尊医重卫,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本文是陈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