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和非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对比
解剖和非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对比
翻译:李明 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 河南省关节镜诊疗中心
审校:刘宁 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 河南省关节镜诊疗中心
文章来源:2020年1月 《Arhrosscopy》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增宽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现象。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增宽量的多少决定了返修手术是一期返修重建还是先行植骨术再行前交叉韧带返修重建。
骨道增宽的因素是多因素的,几个重要的原因包括:
股骨皮质外固定导致的“蹦极效应”
移植物位置不良
过快的康复训练
使用同种异体移植物
等
非解剖的骨道位置因素骨道增宽的潜在原因。Segawa发现股骨骨道扩大组相比非扩大组而言,股骨骨道位置更靠前一些。Xu研究发现,当移植物角度更为垂直时,会出现股骨骨道和胫骨骨道的扩大。
本研究使用CT3D重建对骨道口位置进行评估,评估解剖重建ACL术后骨道增宽程度与非解剖重建ACL术后骨道增宽程度。
方法:
纳入标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使用可调节环皮质悬吊系统进行ACLR的患者,术后进行3D CT重建,随访至少2年。排除标准: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再损伤。
定位骨道口位置采用最常用的方法Bernard象限法。Parkinson通过对11篇文献的研究,总结ACL股骨止点标准位置为ACL止点中心在前后层面上位于29.3%±3.5%,近端-远端
层面上位于34.7%±4.5%。如果骨道位置符合这两个标准则为解剖位置,如果骨道位置不符合则为非解剖位置。因此被分为了2组,解剖组和非解剖组。
测量以下数据:
图1题注:3D CT重建评估股骨骨道位置。H:总高度;h:ACL骨道中心在总高度H所占百分比。T:髁总长度;t:ACL骨道中心占T的百分比;X:ACL中心。
图2题注:左膝CT测量股骨骨道角度。A冠状位骨道角度*,B矢状位股骨骨道角度#。
87例患者中,解剖组37例,非解剖组52例。两组之间在人口统计学上没有差异。两组间股骨隧道角度及术后隧道加宽无差异。术后2年股骨骨道增宽与位置有很大相关性。两组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患者报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结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解剖组和非解剖组的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和临床结果没有明显相关性。但在术后2年时,骨道增宽程度与位置有较高的相关性。
TIPS
ACLR手术股骨骨道位置有很高的“容错性”,尽管早期在临床结果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非解剖重建可能会带来骨道增宽、膝关节稳定性下降、重建韧带失效等后果,因此在进行ACL重建时还是应该追求精准的解剖重建。
也许再精准的解剖重建也达不到原生状态,但至少高仿成“顶级A货”,“9块9包邮”是绝对不行的!
本文是李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