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原因?如何处理?
【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有】:
1.中医学认为
肛肠病术后疼痛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病变部位气血凝滞,影响经气运行,尤其是手术直接损伤络脉、筋脉,使局部气血运行阻滞,“瘀则不通”“不通则痛”,从而产生疼痛。
2.解剖因素
肛门部的解剖标志以齿线为界,齿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对痛觉不敏感;齿线以下的组织由脊神经支配,对痛觉非常敏感,受手术刺激后可产生剧烈疼痛。
3.手术刺激
手术后,损伤细胞即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炎性介质K、H、5-T、缓激肽等,作用于致敏的肛周末稍神经而发生反应,导致疼痛。
4.术式选择及创面的大小
肛肠病患者因病情不同,术式也不同,病变切除范围亦不同,因此术后疼痛程度不一,病变范围大的损伤重,则疼痛重,反之疼痛轻。
5.麻醉方式的选择
局麻疼痛出现早且疼痛程度重,且局麻患者术后伤口出现水肿的机会高,这更加重疼痛。骶麻或鞍麻麻醉持续时间长,且不对伤口造成直接影响,则疼痛相对较轻。
6.排尿困难
肛门神经、会阴神经属第2---4骶神经的阴部神经支配,肛门和尿道肌肉在会阴部有泛的联系,所以肛门部损伤而引起膀胱颈及尿道括约肌的痉挛,产生反射性排尿困难和尿潴留,手术制刺激和麻醉的影响是术后早期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前列腺肥大、年老体弱、环境改变等因素也可使多患者术后发生排尿困难,以上均可加重肛门括约肌痉,导致疼痛加重。
7.排便的刺激
由于手术切除病变局部形成创面,排便时伤口受到粪便刺激和污染,再加上大便干结,可造成伤口撕裂样剧痛。而疼痛又增加了患者对排便的恐惧,许多患者会出现自行控制饮食,小进食量,延长排便时间,因而又加重大便干结程度,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疼痛加剧。
8.创面周围组织水肿
手术使创缘局部原有的静脉、淋巴循环通路被破坏,局部循环受阻,组织源滞留形成水肿。
9. 其他因素
患者的年齡、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对痛觉的耐受能力等,对术后疼痛也有很大影响。如年龄差别,老年人对痛觉不敏感,反应轻;身体状况差,体弱多病者耐受力差:有时环境状态和时间对疼痛也有一定影响,如夜间疼痛较白天较重,环境嘈杂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情绪变化会影响患者对痛觉的敏感程度,疼痛程度随焦虑情绪的增加而增加。
【术后疼痛的治疗】
1、止痛药物应用
(1)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常用的有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消炎痛、扑热息痛等。
(2)阿片类止痛药:可待因、羟考酮、括吗啡、哌替啶等。
(3)中枢性止痛药:曲马多、芬太尼等。
2.微波、红外线镇痛
微波及红外线产生的热效应,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
3.针灸镇痛
针灸能温经通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临床可起到神奇的止痛效果。
4.外用药止痛
(1)栓剂应用 肛肠病术后采用双氯芬酸钾栓、吲哚美辛栓、肛安栓、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复方角菜酸酯栓,可保护创面,减轻创面刺激,起到止痛作用。
(2)膏剂 龙珠软膏、肛泰软膏、京万红烧伤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太宁乳膏)主要成分是角菜酸酯、二氧化钛、氧化锌和2%利多卡因,涂抹到创面表面可减轻大便对裂口的摩擦,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共同导致了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具有良好的镇痛功能,角菜酸酯具有良好的依附性,结合锌、钛等金属离子后形成的膜,可在创面形成一层较持久的保护膜,在创面和外界之间形成隔绝,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
(3)中药熏洗坐浴 我院采用经典中药熏洗方剂,利用药物煎剂趁热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和患处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加快,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且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并且熏洗所用的药物可直接与局部病灶发生作用起到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
5.心理疗法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心理治疗在术后镇痛治疗中的作用,心理治疗旨在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熟悉和理解,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重力,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常用的方法有
(1)认知性疗法包括:疼痛意念分散、疼痛概念的转化、专注性转移;
(2)松静疗法包括:保持自然舒适的体位,按指令依次放松全身肌肉,指导病人闭目息神:
(3)催眠暗示疗法:
(4)生物反馈疗法;
(5)行为疗法,即行为矫正疗法等。
【仅供参考】
本文是叶鹏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