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普通大众常见不良情绪如何应对?
普通大众常见不良情绪如何应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每一个普通人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下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又如何调整?请听心理医生如何建议!
1.恐慌感。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大量融入,疫情信息的过载,往往使人对信息难以甄别。而恐慌往往就容易发生在与外界相对隔离,却又可以获知部分信息的情景,这种状况巧好符合了危机事件恐慌感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个体相对孤立,二是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客观传递。很容易造成自我暗示的恐慌感。常常表现为对自我是否真的被感染,万一感染上了怎么办,感染了会不会死等心理。
如何避免这样的过度恐慌?首先尽量避免自我封闭,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保持与亲人朋友的联系,不让自己真正陷入自我孤立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适当关注疫情信息,此时更建议选择电视或是官方网站的报道,关注的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以内为宜。这样可以做到心态稳定的同时,客观及时准确的获得必要的信息知识,避免受不实信息谣言所干扰。
2.疑病感。此次疫情的发生与冬季流感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普通的感冒或是流感也很容易被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人在紧张恐慌的心理反应下,也可能会出现头痛、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心慌等躯体症状,而这些也很可能与肺炎的症状混淆,产生程度不同的疑病感。
如果轻微的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比如上述的躯体表现以及轻微感冒的症状或是发热咳嗽等症状,先要对上述情况有一个理性预期的认识,同时可以寻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咨询,遵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下一步处理,必要时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
3.无助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滋生悲观无助的心理。容易出现隔离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自己究竟还要隔离多久等类似的怀疑动摇产生的无望无助感。
如何避免自己滋生这样的情绪,建议您尝试以下的方式:1.隔离期间合理规划生活,可以选择制定日常生活计划表,尽量保持规律充实的生活,避免消极被动等待。2.适当保持与外界联系,时而与亲人朋友视频语音电话等互动方式倾诉自己的情绪,以获得身边资源给予的心理支持。3.寻找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减压方式,主动应对隔离期生活,比如室内锻炼,瑜伽运动,看电影,听音乐,看书等等,把上述休闲方式融入到每天的生活当中。
最后,请相信!疫情再难,终会结束;抗击疫情的战役,终会胜利。无论您面临何种境遇,科学的自我防护都是需要的,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健康坚强的心理才是抵御一切危机的“疫苗”!
本文是颜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