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情不好,胃就跟着捣乱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之一《黄帝内经》中有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重视情志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描写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周瑜被气死。这样的故事情节过于夸张,但是生活中确实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人非常生气以后,你会听到他说气的肝疼。
生活中,我们自己常常也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没有胃口,就算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觉得苦涩难咽;而当你心情愉快、情绪高涨时,即使只有粗茶淡饭,也会觉得香甜可口,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表明了人的胃口可以受情绪的影响。事实上人体胃肠功能和情绪是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许多胃病的发病也与情绪息息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情绪变化可以通过大脑皮层引起下丘脑功能的改变。下丘脑是一个与情绪有关的皮层下中枢,而下丘脑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的改变。我们发现人体的胃肠道蠕动尤其是各种腺体的分泌,都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支配。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其中迷走神经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调节。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副交感神经随之兴奋,从而分泌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人体各器官,表现为: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消化道腺体分泌增加等,从而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肠鸣音增强,胃肠排空加速、甚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反之,当迷走神经抑制后,胃肠道蠕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就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等情况。所以当人们情绪愉快时,胃肠道分泌消化液增加、血管充盈、胃肠运动增强;当情绪低落时,则消化液分泌减少、血管充盈欠佳、胃肠道运动减弱;当情绪激动,生气、暴怒时,就会出现消化液大量分泌、血管扩张,胃肠运动更加增强,引起肠鸣、腹痛、腹泻等,最终引起消化道疾病。
因此我们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在愉快的情绪下进餐,消化活动就会顺利进行。相反,不良的情绪下进餐,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与人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会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当然短期的不良情绪可能影响不大,长时间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可能就会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因此,我们要善于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善待自己!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谢沛主治医师共同撰写本文)
本文是胡良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