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癌放疗副作用,放射性肠炎
部分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可能就已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的表现,在治疗初期症状会稍缓解。但由于肠道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会导致肠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等,可能会出现放射性直肠炎症,加重大便频密的症状。这种反应在常规放疗2-3周以后表现明显,肿瘤位置靠近肛门的病友,这种症状可能会出现得更早,更明显。
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放射性小肠炎症,表现为腹部疼痛、大便稀烂甚至水样便。为了减少小肠炎症发生几率、降低其严重程度,我们的病友应在放疗定位前40分钟到1小时排空膀胱,并喝水500-1000ml充盈膀胱,并尽可能保证在复位及每次放疗时膀胱充盈程度一致,有利于减少小肠照射的体积。
如果放射性小肠炎和直肠炎表现较轻,仅仅是粘液分泌增多、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时可以不做处理,但要注意调节饮食,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如果放射性直肠炎症状严重,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时,可以使用成人尿裤协助度过这一段困难的时间。如果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水样便,就需要与医生沟通增加使用止泻药,调整肠内营养的结构,增加肠外营养的支持,以及阶段性使用抗炎的药物,严重者暂停放化疗。这种急性毒性在放疗结束后随着肠粘膜恢复正常,大部分都能完全消失。因此即使放疗过程中出现了,病友也不需要恐慌,可以和医生沟通,在充分的营养支持下,建立信心顺利康复。
最为严重的肠炎可以表现为严重出血、肠道梗阻甚至穿孔,这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多数出现在原本肿瘤很大、广泛外侵、已经存在肠黏连、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中,在放疗前先纠正营养状况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一旦怀疑有这些并发症出现,则需要到外科就诊,请求外科的干预。
本文是肖巍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