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郝淑煜 三甲
郝淑煜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与脑瘤患者的故事(八十七)发现与关爱-2020的罕见病日

1896人已读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世界罕见病日。在2020年,它是特殊的,不仅仅因为是闰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侵扰者世界,我的同学们奋战在武汉,我坚守在北京的病房,疫情即将过去,人们还要回到日常的生活,不愿意看到由于疫情的肆虐,让2020年的罕见病日滑过,他们真的特别需要关爱。

在月牙照耀下,我在小区里面慢跑,虽然速度慢,但是一直在慢慢地跑着,就像为罕见病所作的努力一样,这时也想起了周杰伦的励志歌《蜗牛》。

看看时钟,再过1个小时,在大洋那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又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罕见病日活动了。牵着导盲犬的患者们即将走进NIH的大礼堂,跟医生、研究者、药厂研发人员、慈善机构、议员等相关的人员一起为罕见病出谋划策。我难以忘记4年前在NIH时那些难忘的瞬间。

在罕见病日到来的两周,我就开始了例行文章的构思,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内容在脑海里出现,无病呻吟的工作我无法实现的,我是医生,不是小说家。

昨天早上在值班室醒来,我突然想起了当天手术的病人好像有什么软骨瘤,我在好奇中起床,翻开了病人的病历,“多发骨软骨瘤”进入了我的视野,眼前一亮,奥利综合征,伴发脑瘤的奥利综合征,跟原来的马富西综合征类似都是散发的IDH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病,检索一下伴发胶质瘤的奥利综合征全世界只有20例。又被我发现了,难道是罕见病日上天专门送给我的礼物吗?提醒我疫情当前不能忘记罕见病吗?

这个病例的发现,得益于住院医很好的病历记录,所以我表扬了住院医。原来我亲自写病历,可以把所有病情都写下来,但是现在不常写了,必须依赖别人的记录,我知道有些住院医是不屑书写病历的,总是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但是没有日常的这些小事情,怎么去发现身边的珍贵的罕见病呢。罕见病的发现,就行海边捡贝壳一样,低下身子,总会时不时发现美丽的贝壳。我越来越觉得,我的使命不在于自己能亲手治疗多少患者,我存在的意义是如何告诉医学生如何去面对未来,如何去关爱病人,也包括如何去关注罕见病。我一直潜藏在VHL的微信群里,很少发言,我所在的病房不再能解决他们的疾病,我在群里的一大意义在于关注群主的存在,我也深怕哪一天会失去她。

罕见病一路走来,感谢张主任的支持,他允许我的自由的思想任意发挥,使我在罕见病兴趣的路上开始了前行,感谢庄老师和冯老师的支持,每一个罕见病都跟他们讨论,成人老化征,马富西等世界级的罕见病的研究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当我读到斯蒂夫写的《If You Love Me, Take Me Now》中,在他脑子里长的室管膜瘤居然被美国医生认为是罕见病时,我惊呆了,如果这样,神经外科除了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外不都是罕见病吗,我们的任务太重了,确实也是这样,目前胶质瘤有标准治疗,其他的脑瘤复发后都没有规范的治疗,路真的很长。

周末的夜晚很快就过去了,太阳明天依然会升起,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著)值得思考,关注罕见病,对罕见病的患者伸出援助之手也许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广而告之:请关注我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刀尖上的舞蹈-当大脑遇上肿瘤》,科普脑瘤,天坛人是认真的。

郝淑煜
郝淑煜 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