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宇
王宇 主任医师
长治市潞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

修身养性与情绪调节 北京回龙观医院 李献云

1828人已读


很多年前我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过下述内容: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专栏作家哈里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很有礼貌地对报贩说了一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里斯问道。“他每天都这样的。”朋友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对他这么客气?”哈里斯问他。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当我看到这则故事后,我发现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因为我远不是那样的人。别人对我好,我会对人很客气或者更好;如果人对我不好,我很少有好脸相对过。在那之前我也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这样与人相处的方式有何不妥,以为这才是对等的、不吃亏的人际交往方式,却没意识到我这样竟然属于被人左右了自己的行为,而且是被我不欣赏、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所左右!所以我很想像哈里斯的朋友一样,由自己来决定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有的时候能做到,但更多的时候我做不到,远没有达到我期望的自己。

当我十多年前学了认知行为治疗后,我才知道哈里斯的朋友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诀窍在哪里,而故事中却未提及。哈里斯认为“这家伙态度很差”,他不该这样对待顾客;而哈里斯的朋友发现报贩每天都这样冷口冷脸,无论对谁,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而非专门针对自己,所以他才能那样礼貌地对待报贩。哈里斯的朋友对于报贩表情和言语的看法与哈里斯不同,正是这个认知或思维上的不同才导致了两人对待同一个报贩有不一样的情绪和言语反应。何况哈里斯的朋友还不想成为一个被别人左右行为的人。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开始能更多的时候做到了,因为当我有负面情绪反应的时候,比如愤怒、恼怒、怨恨、悲伤、郁闷、烦躁、焦虑、紧张或羞愧的时候,我开始学着提醒自己:我不能再跟着我的直觉走,因为我的直觉可能不能反映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的全部,也可能过于苛刻地要求他人或自己,哪怕它反映的是残酷的现实,继续沿着这条路下去只会让我的直觉成真,对我会有更大的伤害,因为既往的很多经历都无数次告诉了我这一点。

我们的文化强调修身养性,期望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或者说,陶冶心性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想要不断地提高或完善我们的性格或性情。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一个对自己的期望,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自己未来生活得怎样或者如何如何……

我们还常说气大伤身、怒火攻心,中医说怒伤肝,民间也有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一说(尽管不属实),身边无数现实的例子告诉我们愤怒情绪带来的糟糕后果,比如路怒症。如此看来,愤怒情绪调节是我们修生养性过程中要首先学会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认知理论,学着识别愤怒情绪当时的直觉或认知理论中所说的自动化思维,是愤怒情绪调节中很关键的一步,因为一旦认知不同,情绪就会大不同。

比如,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后,见到的是群情激愤,怒火中烧。可当媒体采访一些当事医生:“你在心里有责怪过或恨过肇事者吗?”医生回答:“没有,从来没有过。”因为在这名医生看来,他能理解肇事者失去亲人的那种痛苦或暂时失去理智后的愤怒,所以他能给予理解,而没有强烈的怒火。当然不同的医务人员面对同样的事情,情绪反应可能完全不同。这就与当事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或当事人的认知有关,而不仅仅与这件事本身有关。

被打医生可能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愤怒、委屈,因为医生可能会觉得:你凭什么打我?你有什么权利打我?为什么单位或国家就不能切实采取措施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也可能有的医生会回想到曾经发生的类似事件,想到医生是高危行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打死,没有人会帮自己等,诸多负面联想浮现在脑海中,从而有悲伤、无助、失望、绝望的情绪。

当然也有医护人员会因此伤心自责,觉得自己无能,没能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过来,甚至可能会回想自己工作中的微小失误,把这些失误的危险性放大,为此自责愧疚。

有的医护人员可能觉得自己被打时,其他患者、家属或医务人员居然站着不动,或者只会惊呼、逃跑,从而觉得人很自私,这个世界很黑暗,绝望悲观的情绪就会非常突出。

还有的医护人员会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当时就应该勇敢地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而不是那样被动挨打,甚至会因为自己遭遇这类事件后,脑子里总是不时出现当时的画面,入睡困难、容易哭泣,于是就觉得自己这个人很脆弱,不堪重任,将来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焦虑、悲观、绝望。

由此可知,影响人情绪反应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当事人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如果发现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情绪过激的人,自己的情绪反应总是特别强烈,与周围大多数人不同,给自己带来的干扰很大,且这种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改善的趋势,甚至越来越重的话,就需要试着主动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情绪了。可以尝试的步骤如下:

1)采用既往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去调整负面情绪;

2)宽慰自己,给自己打气;

3)与自己信任且相对乐观的人交流,宣泄负面情绪,从中获得他人的帮助;

4)留意自己的想法或认知,尤其是那些负性的或极端的自动化思维,学会理智分析和看待;

5)如果自助无效,寻求专业网上咨询或面对面就诊于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

如果你察觉到自己是一个很容易发怒的人,头脑发热的当时练习着提醒自己:1)先等一等,不要急着发泄怒火。2)可以先让自己暂且离开一会儿,出去走走,自己找机会冷静一下,或者让其他相对理智的人来处理眼前的事情,也许就不至于说出过分的话、做出出格乃至触犯法律的事,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愤怒之下的言行伤人的同时更伤己,甚至会让自己悔恨终生。3)再用上面的步骤帮助自己。

当然,如果自己的个性总是容易暴怒、不计后果的话,需要及时就诊于有心理治疗背景的精神科医师,接受评估和治疗,以逐步改变固有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这也许才是修身养性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劝自己“忍让”、“压抑”、“包容”、“大度”,因为后者只会让自己脾气爆发起来更猛烈。

在学着陶冶心性的过程中,依然会有做不到的时候,学着给自己时间慢慢来改变。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如何改变,我们都依然会是一个有很多不足的人,只要离期望的心目中的那个人近了些就行,而不是达到修身养性解释中的那个完美的境界!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宇
王宇 主任医师
长治市潞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