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粒肿和霰粒肿如何区别?
许多病友都不能清楚区分麦粒肿和霰粒肿,今天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二者的区别。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一种眼科常见病,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在睫毛根部有两种腺体:皮脂腺和汗腺,作为眼睑支架的睑板,它的内层还有一种腺体叫睑板腺,起湿润眼球的作用。皮脂腺发生感染时称为外睑腺炎;睑板腺发生感染则称为内睑腺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发病早期及时用消炎的眼药,同时可给予消炎药口服3-5天,局部热敷,注意清淡饮食,注意手眼卫生,短期内就可促进炎症的消失。不过,若麦粒肿已化脓,切忌用手挤压,因为眼睑血管丰富,眼的静脉与眼眶内静脉相通,又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而眼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挤压会使炎症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如眼眶蜂窝织炎、海绵窦栓塞甚至败血症,应及时切开排脓,几分钟就可完成,术后三两天便可恢复正常。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减少麦粒肿的发生。
1.女同志睡前一定要把妆卸干净,以免毛囊整晚堵塞。2.佩戴隐形眼镜前一定要洗手。3. 注意休息,不熬夜,不要使眼睛过度疲劳。4. 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这样可促使人体油脂的排出,减少腺体分泌出口的阻塞。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因为眼睑的睑板腺腺管出口处堵塞从而形成的囊肿。它不痛不痒,翻开眼皮内侧是暗红色的,和麦粒肿的表现不太相同,病程缓慢,眼睑表面皮肤隆起可触及硬结,硬块大小不等,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相应睑结膜面呈紫红或灰红色隆起。多发生在上睑,也可上、下睑并发,可单个亦可多个同时或先后发生。又多见于小孩,由此便可区分。小的霰粒肿可按摩或热敷,联合用抗菌眼药水;大的、长时间不消的霰粒肿须手术摘除,否则伤口容易长出肉芽,在眼睛里面长会磨损眼睛,导致炎症,在眼睛外面长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容貌。
总结以上可知道二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病理改变不同
麦粒肿是皮脂腺或者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霰粒肿为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2、临床表现不同
麦粒肿眼睑局部红肿热痛,偏外侧者可伴有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痛,毛囊根部或者睑结膜出现黄色脓点。
霰粒肿初期多无症状,有时有异物感或睑沉重感,眼睑皮下可触之圆形硬结,大小不一,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硬结处之睑结膜面局部充血,略呈紫红色或灰红色,有时可穿破结膜面成息肉样组织增生,不伴有疼痛。
3、治疗方法不同
麦粒肿早期局部热敷,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脓点形成后可切开排脓引流。外睑腺炎切开时切口要与睑缘平行,内睑腺炎于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切忌过早切开或任意挤压,以防炎症扩散或形成慢性肉芽肿。
霰粒肿较小的可行局部热敷,促进吸收,较大的需要行睑板腺囊肿摘除术。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科室和团队。)
本文是陈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