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常晓月 人已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亦称耳石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之一,由椭圆囊耳石脱落并异位至半规管所致。根据耳石最终停留的位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游离耳石,静息态下停留于半规管重力最低点,头位改变时耳石沿重力线方向移动,引起内淋巴异常流动,导致眩晕发作;另一种黏附于壶腹嵴嵴帽,此类耳石通过改变壶腹嵴嵴帽对重力的敏感性,引起毛细胞异常信号传入,诱发眩晕发作。
下面来用一些图片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一下:
通过这几张图片,我相信大家应该能了解到耳石是什么?耳石不是“耳屎”,也不是“耳朵里长石头了”。
知道了什么是耳石,很多病人就问了,为什么会得耳石症呢?
病因
耳石症病因较为复杂,部分病因不明,部分与神经及耳部疾病有关。
基本病因
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确;
可继发于头颅外伤,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部分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中耳炎等;
体内钙离子代谢的变化可能也与耳石症的发生有关。
诱发因素
头部运动位置变化时可诱发旋转性眩晕。
症状
患者头部位置变化时,可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多反复发作。
典型症状表现为强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较短,多不超过1分钟。常出现于坐卧体位变化或卧位翻身时,可因眩晕发作而从睡眠中惊醒。
严重者可因头部轻微动作而发作,然后有较长时间的不稳定感或漂浮感。
诊断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检查
基本检查
BPPV的基本检查为位置试验。
可选检查
1.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眼震、凝视眼震、视动、平稳跟踪、扫视、冷热试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头脉冲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主观垂直视觉/主观水平视觉等。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反射、耳蜗电图等。
3.影像学检查:颞骨高分辨率CT、含内听道一桥小脑角的颅脑MRI。
4.平衡功能检查: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5.病因学检查:包括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治疗
耳石复位
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复位时应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
(一)手法复位
1.后半规管BPPV:建议首选Epley法,其他还可选用改良的Epley法或Semont法等,必要时几种方法可重复或交替使用。复位后头位限制、辅助使用乳突振荡器等方法并不能明显改善疗效,不推荐常规使用。
2.外半规管BPPV:(1)水平向地性眼震(包括可转换为向地性的水平离地性眼震):可采用Lempert或Barbecue法以及Gufoni法(向健侧)。上述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2)不可转换的水平离地性眼震:可采用Gufoni法(向患侧)或改良的Semont法。
3.前半规管BPPV:可采用Yacovino法,尤其适用于患侧判断困难的患者。
4.多半规管BPPV: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依次治疗各半规管BPPV,优先处理诱发眩晕和眼震更强烈的责任半规管,一个半规管复位成功后,其余受累半规管的复位治疗可间隔1~7 d进行。
注:水平离地性眼震BPPV患者眼震强度弱、持续时间短的一侧为患侧,故此时应优先处理眼震强度弱的一侧外半规管BPPV。
药物治疗
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鉴于BPPV可能和内耳退行性病变有关或合并其他眩晕疾病,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药物辅助治疗。
1.当合并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该类疾病。
2.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3.因前庭抑制剂可抑制或减缓前庭代偿,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经过1年以上规范的耳石复位等综合治疗仍然无效且活动严重受限的难治性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阻塞等手术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BPPV患者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病例,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那么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本文是常晓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