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月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脑卒中及相关健康生活方式

发表者:常晓月 人已读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1)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血凝块堵塞脑血管而发病。(2)脑栓塞,可由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 TIA,又叫小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可逆性、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多数 TIA 发作持续时间小于 1 小时。传统的TIA定义为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不留后遗症。TIA 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应引起高度重视。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上存有许多误区,如膳食、运动、嗜好等方面。这也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共同具有的危险因素。

另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都可以诱发脑卒中,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统称为生活行为方式病。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健康影响重大。同时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习以为常,许多人并不觉得生活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重要。所以,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隐形杀手”。

另外,某些常见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脏卵圆孔未闭、房颤,也可以引发脑卒中。

大部分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对体内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如颈动脉斑块造成狭窄等,要引起重视,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及早发现疾病问题,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发生后,在4.5 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包括溶栓治疗在内的有效的救治措施,能够挽救部分尚未坏死的脑组织,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但在我国只有不到 2% 的患者能够及时到达医院并接受溶栓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预防脑卒中?

生活饮食习惯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都已证实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还应重点注意以下 4 点:

(1)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高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2)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

(3)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4) 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有其他心脏疾病者,应控制心脏病等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 10 点:

(1)饮食要清淡;

(2)适度增加体力活动;

(3)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5)老年人应防止过快改变体位、便秘;

(6)注意气候变化;

(7)每天饮水要充足;

(8)看电视、上网等不要太久;

(9)保持情绪平稳;

(10)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总之,脑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是十分严重的,但如果大家都能清楚地认识它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加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病率一定会下降。

如何通过改善饮食来预防脑卒中?

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差别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高盐可使血压升高并促进动脉硬化形成,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很多研究都确认其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国民每天吃肉食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而且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远高于西方人,容易患有高胆固醇血症,这也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显示,平时吃水果和蔬菜较多的人患脑卒中的机会相对较少。每天增加进食一些水果和蔬菜可使脑卒中的危险降低。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建议:限制食盐摄入量(<6g/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 <300mg;提倡多吃蔬菜、水果、谷类,适量进食牛奶、鱼、豆类、禽和瘦肉等,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通过吃谷类和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蔬菜、豆类和坚果可以减少饱和脂肪的入量。

为什么多吃蔬菜水果很重要?

以前中国人吃蔬菜还比较多。近 20 年我们吃蔬菜从人均 400 多克降到现在 200多克。本应该多吃的东西反而吃得很少,或者是越来越少,应该限量吃的东西,比如肉类、油脂类大量增加,而且这个趋势似乎还没有转变的苗头。

再比如说水果,这是对健康非常好的食物,应该作为每天每顿饭的必备食物。但是我国国民一直吃水果很少,特别是男同胞吃得不多,认为那是零食。

现在研究,水果里面含有大量的非常好的营养素,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比如说肺癌死亡率可以降低30% 左右,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降低 39%,脑卒中可以降低31%。这是大量的人群实验证明了的,应该据此调整我们的膳食结构。

“想吃什么身体就缺什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保健观念非常重要。从短缺经济时代过度到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也应该跟着变化。就拿吃饭来说,现在什么都可以买得到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去吃了。有人说“我想吃的就是我身体需要的”。试着想一想,是为舌头的感觉而吃,还是为身体的健康而吃?前者必然会导致偏食、挑食、营养摄入不均衡。

比如以往对于植物油的观念,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炒菜油少了不香。很多人炒菜油放很多,有些宾馆里的菜都是在油里泡着的。其实,植物油的热能和动物油是一模一样的,每二两都是 900 千卡热。所以很多人就是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而造成身体的肥胖和超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植物油每人每天 25 克,就是半两,但是我们现在全国平均人均 44 克,北京市人均 83 克。以北京市为例,要将每天多吃的油耗掉的话,需慢跑一个小时,快走一个半小时。

IMG_20200312_165452.jpg

40 岁以上的人每天的饮食习惯应坚持“十个网球”原则:不超过一个网球的肉类,相当于两个网球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的素菜。

肥胖是否会引发脑卒中,这是许多肥胖者比较关心的话题。

那么,什么叫做肥胖呢?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 20% 称为肥胖。计算标准体重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标准体重(公斤)等于身高(厘米)减去 105,如一个人的身高为 165 厘米,他的标准体重:165-105=60 公斤。肥胖按其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肥胖程度超过标准体重的 25%~34% 为轻度,超过标准体重的 35%~49% 为中度,超过标准体重的 49% 以上者为重度。

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40%,突然死亡的机率是一般人的 1.86 倍。为什么肥胖容易发生脑卒中呢?主要是因为肥胖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此外,肥胖又易引发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罹患卒中的概率明显减少。

据统计,40 岁后的男性积极运动比不活动的同龄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低 30%。运动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脑的血流量。运动能够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运动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

在实践中,以每天快走 30分钟为例,罹患脑卒中的危险性可降低 30%。快走是指在 12分钟内走完 1 公里的路程。

增加体力活动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比如骑自行车、慢跑、爬山、练太极拳等等。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每次活动的时间在 30-60 分钟为宜,最好能长期坚持。

脑卒中的主要患者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 以上的脑卒中首次发病者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

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

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筛查致病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本文是常晓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