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珠与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 1973 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磁共振成像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也有称之为核磁共振。其基本原理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记录组织器官内氢原子的原子核运动,经计算和处理后获得检查部位图像。
优点:
vMRI 对人体没有电离辐射损伤;
vMRI 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
v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力。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比CT优胜。
缺点:
v对肺部、肝脏、胰 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 CT 优越,但时间、费用要高昂得多;
v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v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
v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不能适用。
注意: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
2目前国内医院用的磁共振造影主磁铁常为1.5 T及3 T,研究用途的最高达7 T。
2T为英文tesla,特斯拉,是磁通量密度或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
23.0T较1.5T比较,场强大,图像质量高,成像时间短。
磁力环为磁珠外包钛合金外壳并用钛合金丝串联构成,磁珠内核为磁铁,在高场强下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磁性改变,国外报道磁珠可以接受1.5T的MRI检查,国内很多医院都有1.5T磁共振设备。
本文是孙益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