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超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脱髓鞘病患者使用硫唑嘌呤的注意事项
10610人已读
硫唑嘌呤通过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发挥作用,能竞争性抑制参与细胞DNA、RNA合成的次黄嘌呤;主要作用于处于增殖阶段的T、B细胞,诱导低淋巴细胞血症。体外研究发现,它可抑制T、B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CD2),阻断丝裂原诱导的反应以及抗体反应。AZA抑制抗原和丝裂原诱导的体外T细胞增殖反应其程度弱于环磷酰胺(CTX)。它具有轻度抗炎效应,可能与单核前体细胞分裂的抑制有关。
硫唑嘌呤常用于发作频繁,激素依赖的脱髓鞘病人,初始剂量为50mg,每天2次,自服药起需每周查一次血常规,若血白细胞<4000,需减半量,若<3500,则需停用硫唑嘌呤,部分病人剂量可增加至每天2-3mg/kg。
大多数病人对硫唑嘌呤耐受性良好,但少数病人会出现副反应。初始治疗数周内约10%的病人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约10%的人有硫唑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酶活性降低,硫唑嘌呤代谢减低,毒性增加。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是重要的副反应,应该定期监测。硫唑嘌呤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本文是全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