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
肩峰下滑囊炎,即肩峰下滑囊由于损伤或长期受挤压、摩擦等机械性刺激,使滑囊壁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增生、肥厚、粘连等无菌炎症性疾病。
体操、投掷、游泳、排球等运动员常发生此病。肩部活动时滑囊遭受反复摩擦或多次轻度损伤所致。如排球运动员挥臂用力扣球、仰泳运动员过多的后伸转肩划臂,均可致伤。
肩峰下滑囊炎可因直接或间接外伤引起,但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和退行性变,尤以滑囊底部的冈上肌腱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最为常见。
患者可出现肩部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部压痛等症状。
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解除症状,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日常生活。
肩峰下滑囊炎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滑囊壁的增厚、粘连,关节滑动度将逐渐减少。晚期可见关节部位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并发肩关节纤维性强直。
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在肱骨结节间沟与横韧带形成的骨纤维管道中通过。当肩关节后伸、内收、内旋时,该肌腱滑向上方;而当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时则滑向下方。当上肢在外展位屈肘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容易磨损,长期的摩擦或过度活动可引起腱鞘充血、水肿、增厚,造成腱鞘滑膜层急性水肿或慢性损伤性炎症,从而导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临床症状,称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腱鞘炎。肱二头肌肌腱炎主要是由于肩关节的过度活动,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肌间沟内反复摩擦,而造成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前侧疼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压痛比较明显,肩关节的后伸、外展、上举时疼痛或者活动受限。
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第一、肩关节要注意休息,禁止疲劳,注意保暖。第二、可以用冲击波局部治疗,也可以用红外线、微波、中频等理疗仪理疗,中药包外敷或者局部外敷消炎镇痛的膏药,如吲哚美辛巴布膏、通络祛痛膏或者消痛贴膏,酮洛芬凝胶或扶他林软膏也可以涂抹,一天3次。也可以局部行封闭治疗,在肱二头肌腱鞘内用利多卡因和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
凝肩常常被称为50肩或者“肩周炎”。普通人群发病率约5%,双侧发病者占20~30%。糖尿病患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尤其容易出现凝肩。起始表现为肩关节持续性疼痛,继而逐渐出现关节活动范围下降甚至不能活动,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夜间疼痛。虽然“肩周炎”有可能自愈,但常常需要1~2年时间,且往往残留部分功能受限。对“肩周炎”尽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缩短病程,缓解痛苦。发病初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可以选择进行微创的肩关节镜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功能。
肩袖损伤和撞击综合征
属于退行性疾病,好发于40岁以后的人群,尤以55岁以上者高发。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入睡困难,不能患侧卧位,肩关节的力量降低甚至活动困难,有的患者连端水杯都困难。肩袖损伤的伤情变化较大,要根据肩袖损伤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肩袖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缓解疼痛、休息、适度功能练习以及适时开始的肌肉力量练习。短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症状持续加重者需要手术治疗,微创的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后疼痛消失,关节功能获得显著的改善。
钙化性肌腱炎
此病的发生率不高,但患病者常常有突发、剧烈的肩关节疼痛。拍肩关节片可以看到肩袖内有钙化灶。疼痛来源于正在崩解的钙化灶。保守治疗可以选择激素注射和功能康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会很快消失,有的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疼痛会继发凝肩。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适合肩关节镜治疗,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疼痛迅速缓解,降低肩关节慢性疼痛和凝肩的风险。
肩关节炎
肩关节炎的发生率低,但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肩关节炎,当慢性肩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时,应该拍片看看有没有关节炎。肱骨近端骨折后出现继发性关节炎常常导致严重的疼痛和活动范围受限。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如果关节炎持续加重,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受限,可以考虑接受肩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