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示:偏头痛患者不能吃奥美拉唑?
这里“奥美拉唑”泛指质子泵抑制剂一大类药物,简称PPI,具体药名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除奥美拉唑外,还有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它们作用机制相同,均可以强效抑制胃酸分泌,被广泛用于消化道溃疡、胃食管返流等疾病。
当即我查阅药品说明书发现,PPI的确具有头痛的副作用。
图:快资讯
然后我继续通过google检索是否有类似病例, 于是在migraine.com网站看到一位偏头痛患者发的长帖。一位60岁的美国大叔,20多岁开始偏头痛,30多岁因胃食管返流开始长期服用奥美拉唑,40多岁之后头痛逐年加重,直至几个月前发展为几乎每天都在头痛。
没错,这很像一个偏头痛逐渐慢性化的进程,令人沮丧。然而意想不到的是,2个月前他无意中将奥美拉唑更换为西咪替丁,头痛竟得到极大缓解,频率逐渐降为每周1-2天,只是胃酸抑制得差强人意。
以上两个病例,虽然头痛都可能与PPI相关,但是从头痛发生快慢看,存在差异。第一种属于即刻头痛,即服药后很快出现的头痛;第二种属于延迟头痛,即服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的头痛。
图:谷歌
PPI与头痛的报道大多来自其上市前所完成的临床试验,发生率大概在7%左右。
检索PPI相关头痛仅发现三篇相关研究。其中2篇论文是分析PPI与即刻头痛的关系,例如2015年台湾省的一项病例交叉设计研究,发现近7天内使用过PPI使头痛风险增加41%,近7-14天内使用过PPI增加36%,近14-28天内使用过PPI增加20%,这些头痛多表现为紧张型头痛,或者不能分类的头痛,偏头痛少见。对PPI所有药物头痛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相比头痛风险更高。
第三个研究是来自美国FDA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服用PPI的人群上报偏头痛不良事件的概率比服用抗组胺药(也是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西咪替丁等)的人群高1.29倍。
PPI可以导致即刻头痛,此头痛不具有倾向性,既往有无头痛病史都可能出现,停药后很快缓解;
PPI也可能导致偏头痛患病风险增加,但偏头痛患者长期服用PPI的具体风险,如是否导致频率增加、程度加重等情况没有相关研究。
关于即刻头痛,我没有找到任何可解释的原因。对于延迟头痛,再次翻阅说明书发现,PPI的副作用赫然写着,接受PPI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可能出现低镁血症和维生素B12缺乏。
偏头痛的最后一块拼图
(图:practicalpainmanagement.com)
镁是神经细胞稳定剂,血液和脑脊液中较低水平的镁离子可能与偏头痛相关。最早自20世纪60年代就有用镁治疗偏头痛的报道,尽管目前镁是否对所有偏头痛患者有效还存在争议,但已有数个临床试验证实镁可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降低疼痛程度,镁补充剂也被指南列为偏头痛二线预防药物。
2019年Headache杂志一项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的维生素B12水平相比健康人低。一些小型临床试验,联合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证实可预防偏头痛发作。
所以推测服用PPI后,胃酸分泌减少,造成镁、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一段时间后造成机体镁和维生素B12缺乏,进而导致偏头痛加重。除此之外,胃内酸性环境改变可能不仅仅只影响以上两种元素吸收,还可能影响其它未知的与偏头痛相关的营养物质吸收,甚至肠道菌群平衡。
别忘了,偏头痛遗传了敏感的大脑,任何细微内外环境改变,正常人可能无法察觉,而偏头痛患者大脑的“警报器”将第一时间拉响。头痛很恼人,但这也是偏头痛在告诉你,嘿,朋友,肠道出了些问题,快注意下!
图:healthblog
个人建议,第一PPI仍可以用,没有一种药对所有偏头痛都有效,与此类似,偏头痛的诱因也不尽相同。
但是在服用PPI时,务必留意头痛的变化。是否有新出现的头痛或者原有头痛变频繁?如有应考虑暂停用药,观察变化,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
如怀疑PPI导致即刻头痛,可尝试更换为其它类PPI或者抗组胺药等。如怀疑PPI引起延迟头痛,治疗则存在一定矛盾——保护胃粘膜需要减少胃酸分泌,而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又需要维持一定酸性环境,二者之间比较难找到平衡。此时单纯换用其它抑酸药,可能对缓解头痛无效。
建议不要长期连续服用PPI,在服药同时适当补充镁和维生素B12,必要时联合消化科和神经内科,在护胃与“止痛”之间权衡利弊,做出合适选择。
本文是张庆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