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肠梗阻导管
肠梗阻是胃肠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外科急腹症很有代表性的疾病,过去也是让医生非常挠头的疾病。常有医生抱怨,值班时收病人,不怕阑尾炎,不怕胆囊炎、胰腺炎,就怕肠梗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肠梗阻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只要肠道堵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叫肠梗阻。根据南开医院胃肠疝外科做的大规模的病例统计,一共统计了约6000名肠梗阻患者的资料,发现最常见的是粘连性肠梗阻,也就是原来做过手术导致了肠粘连引发的肠梗阻,其次是肿瘤性肠梗阻,比如结直肠癌堵塞肠腔引起的梗阻,第三是疝源性肠梗阻,也就是各种疝气(包括内疝和外疝)嵌顿引起的肠梗阻,其他还包括肠结石、肠套叠、放射性肠病、肠扭转、粪便堵塞等引起的肠梗阻。
肠梗阻患者最严重的症状就是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尤其是腹胀,整个肚子胀的像一个大鼓,拍着蹦蹦响,严重者辗转反侧,怎么呆着都难受,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呼吸和心跳,导致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感觉就要窒息,甚至想自己用刀子把肚子划开以减轻痛苦。
解决肠梗阻最终的办法是把堵塞的肠管通开,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肠梗阻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疏通肠管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医生不是神仙,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明确判断出梗阻的原因、梗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这样就无法采取彻底的方法来疏通肠管,如何能够快速缓解病人的痛苦,为医生争取到必要的时间来进行正确的诊断呢?
肠梗阻的传统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下到胃里,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而肠梗阻的时候,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肠壁内的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严重的肠膨胀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和肠道穿孔,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抢救患者,过去的办法只能是急症手术,但肠梗阻的患者由于肠腔内积存了大量的粪便,全身情况比较差,手术污染严重,常常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甚至导致术后死亡。手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进退两难,这就是导致医生面对急性肠梗阻非常挠头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肠梗阻导管的问世,进一步解决了无法充分引流肠腔内液体的难题。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总长度有3米,进入肠腔后进行全程肠管减压。通过内镜或介入手段,可以将肠梗阻导管放到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通常在放置导管的当天,就能够引流出2000ml —4000ml 的粪水和气体,患者会自觉腹胀明显减轻,症状明显好转。最多的一个患者4天抽出粪水10000ml ,相当于肠道内10公斤粪便的重量,疗效立竿见影。
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有一部分肠梗阻患者通过肠梗阻导管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梗阻的效果,通过肠梗阻导管进行肠腔造影,可以进一步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和梗阻程度,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另外,对于肿瘤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往往需行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传统的胃管减压对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几乎无效,患者肠壁水肿不断加重,造成肠壁破裂大出血或者肿瘤播散转移。而肠梗阻导管可经鼻或经肛置入,在充分引流情况下可缓解肠壁水肿,使原本需要造口后二期行回纳术的患者,有机会一期行肠吻合术和肿瘤根治手术,减少了二次手术和肿瘤播散的风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是张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