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司匹林-针对免疫相关不良妊娠的常用保胎药
阿司匹林有什么作用?
(1)改善血小板聚集率,促进孕囊着床,防止子痫前期。美国和英国指南均明确提出,孕期长期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避免孕期先兆子痫风险,且不增加产前并发症或新生儿死亡风险。
(2)促进滋养细胞的增生和侵蚀,还有免疫调节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比较安全,对胎儿和母体不良反应很小。
复发性免疫相关不良妊娠患者用阿司匹林如何调整剂量?
根据临床表现如出血情况及普通的血小板聚集率调整阿司匹林剂量,普通的血小板聚集率最好调整到50%~80%,如果临床有出血倾向且普通的血小板聚集率超过80%,则阿司匹林增加25mg,如果临床无出血倾向且普通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50%,则减少25mg。
复发性免疫相关不良妊娠患者需用阿司匹林多长时间?
建议至少孕前4周开始服用,开始使用时间的越早,可能疗效越好。对于反复着床失败和孕早期(孕12周内)流产胎停者,至少持续服到孕12周以后;而对于已确诊抗磷脂综合征和曾在孕中晚出现不良妊娠者,需持续服到分娩前1周(顺产者孕34~36周停)。
阿司匹林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
(1)原则上,阿司匹林均为肠溶片,均应空腹(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服用,尤其是精确肠溶片(拜阿司匹林),它在胃内完全不溶解,到达肠道后才精确缓慢地释放。
(2)一般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片25mg的),虽然也是肠溶,还是有少量药物在胃内溶解,如果服用后,出现胃肠不适,可能饭后半小时服用更好。
阿司匹林是上午服用还是晚上服用?
(1)开始使用的第一周,应睡前服(空腹),可能还有轻度降压作用。
(2)服用一周后,不再强调早上还是晚上,已形成稳定效果,只要坚持服用,至于在哪一个时段服用是次要的了。
(3)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果早上8点有糖皮质激素如美卓乐或强的松等,则阿司匹林在晚上服用可能更好。
如果阿司匹林过敏或无效,怎么办?
如阿司匹林过敏或无效,可改为波立维75mg,每日1次,按照阿司匹林调整方法,根据普通的血小板聚集率(最佳50%~70%)调整剂量。也可以加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或丹参片,按说明服用。
为什么阿司匹林需停药一周才能做有创操作(如羊水穿刺等)或分娩?
因为阿司匹林是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停用后,血小板功能每天仅恢复10%~14%,被抑制的血小板需7-10天才能被完全替换。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均是抗凝药,是否分开用?
是的,分开使用更好,如果低分子肝素每日一次,可以上午九点左右注射,与晚上的阿司匹林相隔时间较长,出血的可能性降低。
复发性免疫相关不良妊娠患者孕早期总出血,如果出血,可以停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吗?
孕早期出血可能的原因比较多,需要区别对待。
(1)着床期出血。胚胎植入子宫内膜时,引起蜕膜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较少,不用特殊处理,可不停阿司匹林和肝素。
(2)凝血异常导致的出血:需鉴别血栓性出血和低凝性出血。对于血栓性出血,往往凝血指标较高,肝素和阿司匹林不仅不停,甚至还需适当加量;对于低凝性出血,则需要减少或停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加维生素C等。
(3)子宫内血管重塑不佳导致出血:往往加用简苯三酚或黄体酮等,有助于止血,阿司匹林可适当减少剂量。
(4)宫外孕:停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紧急处理,保守或手术。
(5)葡萄胎:停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做人工流产。
(6)宫颈糜烂或者宫颈息肉:找妇产科做相关处理,阿司匹林和肝素可适当减少剂量。
复发性免疫相关不良妊娠患者在移植前3个月开始用阿司匹林,移植后使用剂量一样吗?
剂量可以不变,但需要根据普通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出血情况来调整。
取卵后三天需移植鲜胚,那么,取卵前后的阿司匹林如何使用和停用呢?
移植鲜胚,取卵前5天到7天停用阿司匹林,取卵后第二天如果没有内出血,可以重新加上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受孕的成功率吗?
阿司匹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对于凝血增高导致长期不孕的患者,会提高受孕的成功率 。
阿司匹林有啥副作用?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
一种C/D级药,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哮喘加重、胃出血、分娩和产后出血、肝肾损害、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缺铁性贫血、瑞氏综合征等。
在动物实验中,孕早期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多种先天畸形,包括无脑儿、唇腭裂、尿道下裂、膈疝、腹裂、心脏隔缺损等等,孕晚期阿司匹林暴露,则可能引起胎儿动脉导管的收缩或过早闭合。然而孕期小剂量阿司匹林尚未有证据表明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
在出血风险方面,有研究表明,服用阿司匹林的孕妇发生阴道流血和绒毛膜下血肿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出血的发生,并不与妊娠的不良结局相关联。服用期间,建议每1-4周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加潜血等。

本文部分引用自刘湘源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