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郁林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容易误诊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
5029人已读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又称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Plunging ranula)临床少见,表现为颌下区囊性肿块,容易误诊为淋巴管瘤、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或皮样囊肿。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多因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粘液外漏组织内形成囊肿,继而在重力作用下经口底,疝入颌下区。
舌下腺囊肿根据解剖位置一般分为三型:
口内型:表现为囊肿位于口底舌下区、下颌舌骨肌以上。
口外型:表现为囊肿位于颌下区、下颌舌骨肌以下,舌下区一般正常。
混合型,两者兼有。
舌下腺囊肿口内型和混合型比较容易诊断。口外型舌下腺囊肿位于颌下区,舌下区一般正常,这就与其他颌下区囊性占位不易区别。
临床特点:颌下区无痛性肿块、质软、界清、缓慢增大、穿刺为淡黄色蛋清样粘稠丝状液。
诊断:1.彩超:无回声囊性肿块,囊腔无分隔。
2.CT:水密度囊性肿块,内部无分隔,位于颌下腺前内侧。“Tail sign”(燕子尾征):病灶前端平滑变细,由颌下间隙进入舌下间隙。
3.MR:均匀T1等信号和T2高信号。
治疗:经口内切除患侧舌下腺,将囊腔内囊液吸净,即可根治,不必摘除颌下区囊壁。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