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躯体形式障碍 | 有些看起来的“无病呻吟”,可能真的是一种疾病表现(一)
在医院的许多科室会有这样一群病人,他们常以各种身体不舒服来就诊,但是医生经过针对这些症状所进行的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其检查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并且根据检查结果无法解释他们的不舒服的症状,所以有的医生认为这些人是无病呻吟,也就是装病。但是这些人确实感到痛苦,所以他们会不断就医,但即便对症给予一定治疗,效果也不佳,许多医生束手无策,因而称之为“疑难杂症”。


装病在医学上称之为“诈病”,一般会有一定的目的性,装病后会获得好处,但是这些病人好像并没有目的性,他们的难过是真实的体验。事实上,这种疾病不是真的疑难杂症,并非不能治,也并非治不好。
在精神心理科范畴内,关于这类人群疾病的诊断名称国内外也一直没有统一的叫法,目前应用比较多的还是“躯体形式障碍”。根据这个疾病的特点我们也可以给所谓的疑难杂症重新进行定义:“疑:多疑,好怀疑;难:诊断难、治疗难;杂:症状各式各样;症:表现的都是症状。”

说起躯体形式障碍或许很多人会很陌生,但是对于它的临床表现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也是让很多临床医生的头疼的患者。
以前有的医生会认为这类患者没病,给不出指导性的建议,而现在各科室临床医生基本都能够识别这类患者,会建议患者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现在遇到的难题是大部分患者不会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而是继续奔走在各个科室的检查就医之路上,我们称之为“逛医行为”。
存在“逛医行为”的这类患者非常的多,他们往往成为医疗资源的高度使用者——反复到医院各科就诊,做大量昂贵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耗尽了家里的钱财,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另外此种情况往往导致医患双方对诊疗活动均不满意,甚至引起医患矛盾增多、关系紧张,严重者导致“杀医案”。所以,社会大众应当科学认识这种疾病,并遵医嘱进行科学规范治疗。
下面我们从一个案例直观认识躯体形式障碍。
近日遇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拿着一大摞检查单到我门诊就诊,坐下来就满脸疑惑的问我“我是胃不好,好几个看胃的医生都让我看精神科,我怎么能是精神病呢?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来看看吧”。
以下为患者自诉:
“胃不好好多年了,吃不下饭,吃点东西就恶心,东西热了凉了都不能吃,硬的不能吃,只能喝点粥,瘦得皮包骨头。跑了多少次医院,彩超、胃镜、肠镜,该做的都做了,医生都说没毛病,没毛病我怎么这么难受,肚子说不出的难受。
这胃病还没好,还添了新毛病,身上到处痛,东痛西痛,这头也疼,背也疼,喉咙里老感觉有痰咳不出,查查也没东西,没有一天好的时候,后来又看了神经内科、疼痛科,住了好几次院,全身派特CT都做了,查来查去还是没毛病,这几年吃了一堆堆的西药都没用,西医不行就看中医,喝中药喝了半年也没啥用。
现在医生都烦我了,说我应该看精神心理科。老伴和儿子说我是装病,但我确实是难受,又没有力气,不是装的,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有时候想想活着这么难过,还不如死了算了,但是又没这个胆量。”
家属也带着怨气说:“她是天天想着自己的病,有点风吹草动,就上医院,这医院跑的比菜市场还勤。现在家务也不做了,广场舞也不跳了,连门也不出,整天在家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唉声叹气。哪天听说哪里有偏方,马上来精神了,怎么样都要去看,这几年钱花了十几万,病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医生早就让她来看心理医生,就是不肯来。”
这个就诊患者的自诉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典型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就诊经历和临床表现。

那么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1、主观症状多,无客观依据
患者很多是主观感受的症状,可以累及身体各个部位,可以说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不舒服。比如头晕、头痛、咽部异物感、喉咙堵塞感、嗳气反酸、胸闷胸痛、胃部不适感、腹部气窜感、腹痛背痛、便秘和腹泻、大便不尽感、会阴部瘙痒、皮肤发麻、出汗等等。许多人存在多种不舒服的症状,并且经常变动,我们称之为“症状部位多变,性质不定”。
很多人会说“我就是这里难过,也说不出是痛还是胀,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不舒服。”这类患者会做很多检查,但是检查结果基本上都正常,有的人可能有一些轻度异常,不过这个异常的结果不足以解释患者难过的严重程度,但是患者却认为“我终于找到了难过的原因了”,然而治疗效果依然不佳。
比如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其实很多人去做胃镜都会提示“浅表性胃炎”,因为胃是磨碎食物的,表面带有浅表的炎症是正常现象,“浅表性胃炎”并不是腹痛和胃部不适的原因,所以他们吃多少胃药都不能解决问题。
2、反复检查和治疗,并且疗效不佳
这类患者因为躯体难过,会怀疑自己有某种重大的疾病,反复各个大医院就诊,没完没了地检查,当所有的检查结果均为正常时,患者则会认为是自己的病比较特殊,目前还没有仪器能够检查得出。
另外,这类患者家里一般会有各种药物,他会尝试各种西药和中药,各种偏方,有的人会通过网络百度搜索治疗方法,网络购药。在容易受骗上当的同时,其最终疗效也不佳,甚至会由于不断服药而给自身带来许多不良隐患。
3、对疾病错误的理解
不良的思维认知行为
这类患者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认为自己肯定是器质性疾病,有的人可能达到疑病妄想的程度,所以他们必须经过长久的反复就医检查后才能接受自己功能性疾病的解释。
在我接触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大部分都存在“逛医行为”。因为他们的躯体症状是真实的体验,只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局限性,才会进行错误的解释和推理。而当医生否认其是躯体疾病而是精神疾病时,患者不能认同便会纠缠不休,仍然要求医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开检查和开药。
4、轻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由于躯体不适的痛苦以及疾病看不好,患者肯定心里不痛快,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是必然,但是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没有严重的抑郁情绪,求治欲望又特别强烈。有的人因为长期看不好出现绝望的抑郁情绪,但是如果能够改善躯体不适,情绪随之也好转,所以这类人群虽然伴有一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但是并不是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
那么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又能否治好呢?我们下期内容不见不散!
本文是胡长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